优利优的投资可靠吗?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的一位老兄
上周和几个做风投的朋友喝酒,不知道谁突然提了句”现在还有人敢碰优利优吗”,桌上瞬间安静了三秒。这种微妙的沉默特别有意思——既不是全然否定,也不是盲目追捧,更像是一种”懂得都懂”的默契。
我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过一位四十岁左右的投资人,穿着定制西装却蹲在摊位前啃可颂。听说我是做尽调的,他突然抓着我说:”兄弟,你知道最可怕的投资陷阱是什么吗?就是所有人都说’稳妥’的项目。”他当时刚退了优利优的优先股,原因是发现他们给地方政府画的饼,比实际落地的大了整整三倍。
这让我想起个反直觉的观点:有时候过于完美的合规性报告反而是危险信号。优利优的招股书漂亮得像精修照片——每个数据都卡在监管红线的安全区,每项风险提示都用着标准模板的措辞。但真正玩过实业的人都明白,现实经营中的毛边和褶皱才是生意的本来面目。
他们的文旅项目有个很妙的操作:把政府补贴计入主营收入,再把土地溢价做成资产增值。这在会计准则上完全合法,却像用美颜相机拍房产证——图片看起来金光闪闪,实际推开窗可能对面就是烂尾楼。我认识的两个浙江老板去年撤资时发现,合同里藏着个魔鬼条款:优先退出权居然要排在国企资本后面。

最近他们又开始炒作”元宇宙地产”概念,这让我后背发凉。还记得2016年那波”共享经济”泡沫吗?同样的剧本换了演员重演——先是请几个院士站台,然后拉地方政府背书,最后用高回报率吸引散户接盘。有个数据很有意思:他们去年研发投入占比仅2.3%,但品牌宣传费暴涨了400%。
当然也有人真赚到钱了。我表舅的战友去年三月投了他们的养老社区项目,半年拿到18%分红。但仔细一问才知道,那是用新投资人本金兑付的——典型的庞氏结构改良版。更讽刺的是,这个项目获批的用地性质明明是商业地产。
要是让我说句实在话,现在投优利优就像在雷区跳踢踏舞。不是说一定会炸,但每个舞步都得琢磨撤退路线。他们那个号称”国资控股”的背景仔细扒一扒,其实是某开发区下属三级公司的孙公司,国资比例还没员工持股平台高。
最近看到他们开始在抖音投流”养老理财课”,视频里西装革履的”导师”说着”年化12%只是保底收益”。这让我想起当年泛亚金属的套路——把高风险包装成普惠金融,最后收割的都是买菜大妈们的养老金。
或许最该问的不是”优利优可不可靠”,而是”我们为什么总相信能躺着赚钱的童话”。在这个暴雷比烟花还频繁的年代,或许真正的风控不是看报表数据,是看自己能不能半夜安心睡着。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