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河北,投的是什么?
前几天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聊起地方国企的投资逻辑。他抿了口茅台,突然问我:”你说河北国和这样的省属投资平台,到底算不算好标的?”我没立刻回答——这问题就像问”北方菜好不好吃”,得看厨师手艺,更得看食客牙口。
我2018年接触过国和旗下某个新能源项目。当时在石家庄裕华区的办公楼里,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项目经理递来的茶倒是碧绿透亮。”我们这块光伏板,”他搓着手指,”发电效率比行业平均高1.2个百分点。”可当我问起度电成本时,他转而开始大谈省里政策扶持。那种微妙的错位感,像极了河北冬日里掺着煤渣的雾——看得见扶持的手,却摸不清市场的脉。
必须承认,这类省投集团有种独特的混血气质。上周翻他们年报时注意到个细节:传统大宗贸易占比从五年前的76%降到58%,但新兴板块的毛利率波动大得吓人。这让我想起唐山钢厂转型时的事儿——都知道要摆脱”钢铁依赖症”,可真要拆掉高炉改数据中心,老师傅们抡惯钢钎的手,敲起键盘总带着几分笨拙的郑重。
有个反直觉的观察:越是强调”服务全省战略”的企业,越容易陷入价值判断的精神分裂。去年某次行业论坛上,听国和某副总聊起投资某县冷链物流园的决策过程。”从商业模型看勉强打平,但考虑到解决当地果蔬损耗问题…”他说话时无意识转着茶杯,瓷杯底在玻璃台面上刮出细碎的声响。这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拉锯,在财报数字里根本看不出来。

最近他们开始搞氢能产业基金,这倒很有意思。河北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国前五,却也是弃风弃光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或许真正的突破口不在技术迭代,而在如何把张家口的风、承德的阳光,变成能穿透行政区划的现金流。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张家口牧场主,他给每只羊耳朵上都挂了RFID标签——”得让北京超市的顾客扫码就能看见,这羊啃的是坝上带着露水的草。”
说到底,投资这类企业更像在下一盘立体围棋。既要算财务回报的目数,也要看产业联动的气,偶尔还得为政策劫材让步。喝完最后一杯酒时,我对那位私募朋友说:”与其问是不是好标的,不如问你能不能读懂他们年报里没写的那些故事——比如为什么要把总部从石家庄老城区搬到正定新区,又为什么突然增持了某家名不见经传的半导体封装厂。”
窗外开始下雨了,雨点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蓝图上的声音,听起来竟有些像打算盘。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