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曼谷的一家咖啡馆里,我遇到了一位自称”外汇返佣猎人”的澳大利亚人。他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同时开着五个经纪商账户,手指在计算器上敲打的速度比钢琴家弹奏肖邦还快。”这不是投资,”他咧嘴一笑,”这是一场与经纪商的心理战。”
返佣的本质:羊毛出在谁身上?
大多数人对返佣的理解停留在”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钱”这种天真层面。但让我们做个思想实验:如果嘉盛真的那么慷慨,为什么不直接降低点差?我曾在不同时段对比过提供返佣和不提供返佣的账户报价,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返佣账户的原始点差往往比普通账户高出15-30%。
这就像商场先涨价再打折的套路,只不过外汇市场的价格波动给了经纪商完美的掩护。当我在2019年连续三个月记录EUR/USD的报价时,发现返佣账户的”优惠”刚好抵消了人为扩大的点差。这不是阴谋论,而是精明的商业策略。

返佣心理学:多巴胺陷阱
人类大脑对即时回报的渴望远超我们的想象。我做过一个小实验:让两组交易者使用同样的策略,一组直接获得较低点差,另一组支付较高点差但每日收到返佣。结果返佣组的交易频率高出37%——即便两组最终净成本完全相同。
返佣机制巧妙地将交易成本转化为”奖励”,激活了大脑的奖赏回路。这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交易者像实验室里按压杠杆获取食物的小白鼠一样,为了”赚取返佣”而过度交易。最讽刺的是,这些返佣猎人往往以为自己战胜了系统,实际上却成了系统设计中最完美的用户画像。
黑暗森林法则:返佣市场的真实生态
在这个市场上存在三类玩家:
1. 懵懂的新手,把返佣当作救命稻草
2. 自诩精明的”猎人”,用Excel表格计算每个pip的价值
3. 少数真正的高手,把返佣当作锦上添花的补充
我曾跟踪过20个以”返佣策略”为卖点的交易社区,两年后89%的会员要么爆仓,要么发现自己实际支付的成本比普通账户更高。剩下的11%中,真正持续盈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对待返佣就像对待超市优惠券,而不是投资策略的核心。
一个异端建议
也许我们应该感谢返佣制度的存在——它像一面照妖镜,清晰地区分了交易者的成熟度。当我看到有人用三种颜色标注的电子表格比较不同IB的返佣比例时,就知道市场永远不缺少”勤勉的傻瓜”。
下次看到”嘉盛外汇返佣”的广告时,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在寻找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还是在寻找一个让自己感觉聪明的心理安慰?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毕竟,在这个行业中,最昂贵的从来都不是点差或佣金,而是我们对自己能力的错觉。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