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这件事,我劝你别太“正常”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又在抱怨银行存款利率跑不赢通胀。“你说现在投点什么好?”他灌了口啤酒,眼神里全是迷茫。
这个问题我听了不下百遍。大多数人想要的答案无非是“买房稳赚”、“基金定投”或者“比特币暴富”这种标准答案。但说实话,这些陈词滥调早就过时了——如果你还在用2020年的思维做2024年的投资,不如直接把钱捐给慈善机构。
让我说点不一样的。
首先,我越来越怀疑所谓“分散投资”的教条。教科书告诉你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但现实是——如果你连一个篮子都选不对,给你十个篮子照样全砸。我认识个90后,三年前all in了某个小众AI芯片公司,当时所有人都笑他疯了。现在?他正在马尔代夫考虑买第几套别墅。

这不是鼓励赌博,而是想说: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共识的盲区里。当出租车司机都在讨论股票时,你就该警惕了。
我偏爱那些“反人性”的赛道。比如最近特别关注“孤独经济”——不是简单的社交软件,而是专门为独居人士设计的智能家居系统。想想看,北上广深有近三千万独居成年人,这个市场比某些国家的总人口还大。我测试过一款智能烹饪设备,它能通过算法模拟“家的味道”,甚至会在你生日时自动烘焙小蛋糕。这种细腻的情感洞察,比大多数跟风的人工智能项目有价值得多。
另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是“适老化改造”。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突破3亿,但我们的城市还停留在为年轻人设计的阶段。有团队开发了能监测老人异常行为的AI系统,不是冷冰冰的警报器,而是能学习老人生活习惯的智能伴侣。我给我奶奶装了一套,她现在管那机器叫“二孙子”。
令人沮丧的是,这类项目在路演时经常被投资人质疑“市场规模不够大”。真是讽刺——我们宁愿追逐虚无缥缈的元宇宙地产,也不愿解决三亿人的真实痛点。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我最看好的投资方向:气候适应型农业。这不是种有机蔬菜那么简单,而是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耐盐碱作物。我在黄河流域见过一个实验农场,他们的水稻能在半咸水环境生长,产量甚至比传统品种高15%。要知道全球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这项技术某种程度上比发明新能源更重要。
当然,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永远存在。比如太空殡葬——把骨灰送上近地轨道,一次服务收费30万。听起来荒诞吧?但已经有公司拿到了千万级融资。也许人类对永恒的渴望,才是真正稳赚不赔的生意。
最后说句可能挨骂的话:最好的投资永远是投资自己。我去年花10万学了门小众编程语言,现在时薪是之前的3倍。这个回报率,哪个基金能给得了?
所以下次有人问“该投什么”,不妨反问一句:你是想跟着羊群吃草,还是愿意当那只发现新牧场的头羊?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