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ETF成为信仰:一场关于懒惰与聪明的辩证游戏
三年前,我在台北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满头白发的投资人。他桌上摊着漫步华尔街和一台老式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ETF走势图。当我好奇地问他对主动型基金的看法时,他笑着指了指书封面上那句话:”Buy the whole market and hold it forever.”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ETF早已不是简单的投资工具,而演变成了一种近乎宗教的投资哲学。
被神化的”市场β”
现在随便打开任何一个财经论坛,满屏都是”无脑定投ETF”的论调。仿佛只要每月机械地投入资金,就能像拿到芝麻开门咒语一样自动获取财富。这种论调让我感到不安——什么时候开始,投资变得如此缺乏想象力?
我记得去年测试过一个所谓的”懒人ETF组合”,60%全球股票ETF+40%债券ETF。结果赶上加息周期,债券部分跌得比成长股还惨。最讽刺的是,当我查看底层持仓时发现,所谓”全球分散”的ETF前十大重仓股,居然和SPY有七只是重合的。这种表面上的多元化,本质上却是另一种形式的集中风险。

费率陷阱与隐形代价
所有人都知道要选费率低的ETF,但很少有人追问:为什么有些ETF费率能低至0.03%,而同类产品却要0.6%?真相是,超低费率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证券借贷和更激进的优化策略。我亲眼见过某只著名ETF为了跟踪误差,不得不在季度调仓时大规模抛售流动性差的成分股——这些隐形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给持有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所有人都涌向相同的smart beta因子时,价值因子、动量因子这些曾经有效的策略正在快速失效。就像拥挤的游泳池,再好的泳姿也施展不开。
择时悖论与人性考验
理论上ETF应该长期持有,但实践中我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是宣称”只买不卖”的人,越容易在市场暴跌时偷偷减仓。去年10月市场恐慌时,某个ETF定投社群的活跃度突然暴涨300%,大部分帖子都在问”要不要暂停定投”。
这暴露了ETF投资最大的谎言:它从没真正解决择时问题,只是把择时决策拆解成无数个微小片段。当每个月初自动扣款时,那种机械感确实能减轻决策焦虑,但真正考验人性的时刻来临时,该恐惧的还是会恐惧。
新形态的羊群效应
最近让我警觉的是ETF的指数效应。当某只股票被纳入主要指数时,跟踪该指数的ETF被迫在特定时间点集中买入——这种结构性需求已经扭曲了个股定价。有数据显示,纳入标普500的成分股在生效日前平均会产生3%的溢价,这简直就是给对冲基金白送套利机会。
更魔幻的是,现在有些上市公司开始专门针对指数编制规则进行市值管理,就像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当投资从”买公司”变成”买指数成分”,整个市场的定价逻辑都在发生微妙异化。
我的叛逆实验
从去年开始,我故意把20%仓位从ETF切换到个股——专买那些因为规模太小无法进入主流指数的隐形冠军。结果令人惊讶:这部分仓位的波动率确实更大,但经过深度研究后持有的信心反而更强。有时候站在人群外面,反而能看得更清楚。
当然这不是建议大家都去炒个股。而是想说明,ETF再好也只是工具,不该成为思考的终点。就像那个咖啡馆里的老先生最后对我说的:”指数基金教会我市场无法战胜,但真正赚钱的时刻,往往来自于知道何时该暂时离开指数。”
现在每次点击”买入ETF”时,我都会多问自己一句:这到底是智慧的分散,还是思考的懒惰?在这个算法主导的时代,或许保持适当的”低效”,才是对抗同质化的最后堡垒。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