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背后的那只“隐形巨手”
几年前我第一次用余额宝时,完全没注意到底层对接的是天弘基金。直到某天查看资产明细,才在角落发现这个陌生的名字——像发现自家后院埋着金矿的标识牌,既惊喜又隐隐不安。
说实话,最初我对这种“平台+基金”的模式充满戒心。互联网公司卖金融产品?总让我联想到街边推销理财保险的便利店。但当我翻完天弘的发家史,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搞反了逻辑——不是科技公司染指金融,而是传统基金业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的绝地求生。
2013年天弘与支付宝的联姻堪称教科书级的逆袭。当时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老牌基金公司在业内几乎查无此人,管理规模长期徘徊在百亿边缘。而余额宝上线半年后,这个数字暴涨到2500亿,戏剧性地把天弘推上公募基金王座。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藏着个耐人寻味的悖论:当所有人高喊“技术颠覆金融”时,真正吃到红利的反而是最传统的货币基金。
有段时间我痴迷于研究他们的操作策略。发现天弘最聪明之处在于保持极致的克制——尽管掌握着万亿级资金,却始终死守货币基金的主战场。这种战略定力在疯狂扩张的金融科技圈里显得另类。当其他公司忙着开发智能投顾、区块链理财时,他们像老匠人般反复打磨七日年化收益率那小数点后四位数字的稳定性。
但隐患也埋藏在这种成功模式里。去年三季度天弘规模首现负增长时,我和做基金审计的朋友喝酒聊起这事。他醉醺醺地拍着桌子说:“知道吗?现在他们最怕的不是同行竞争,是政策打个喷嚏。”这句话点醒了我,过度依赖单渠道单产品的生态,就像把豪宅建在流沙上。即便这座豪宅每天能产生150吨“黄金”(按万份收益粗略换算)。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天弘开始悄悄布局指数基金和固收+赛道,甚至在APP里搞起了直播投教。这种转型带着某种无奈的必然——当余额宝收益率从巅峰期的6.7%滑落到2%区间,那句“躺着赚钱”的slogan已然褪色。某种意义上,他们正在亲手解构自己创造的神话。

或许所有颠覆性创新最终都会回归常态。就像我现在打开余额宝,不再会为每日几块钱收益惊喜,但也不会轻易转出——这种深入骨髓的用户习惯,才是天弘真正筑起的护城河。有时候看着账户里自动滚存的利息,会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金融实验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而天弘恰好处在风暴眼最平静的位置上。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明天又该是收益更新日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