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源中的人:那些被过度神话的”贵人”与真正重要的”隐形人”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创业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典型的”资源对接”闹剧。一位自称”连续创业者”的年轻人,正滔滔不绝地向对面那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推销自己的项目,眼神里闪烁着那种我太熟悉的光芒——那是对”人脉资源”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而那位被奉为”贵人”的中年人,每隔五分钟就要看一眼腕上那只足以买下这家咖啡馆的手表。
这场景让我想起硅谷那个老笑话:创业者们总在寻找三个”M”——Money(钱)、Mentor(导师)、Miracle(奇迹),却忘了最重要的第四个”M”——Myself(我自己)。
一、”贵人迷信”:创业圈最大的认知陷阱
我们被太多创业神话洗脑了。马云与孙正义的六分钟、马化腾差点卖掉QQ的惊险一刻、扎克伯格在走廊偶遇肖恩·帕克…这些故事被反复咀嚼的结果,是让创业者患上了一种奇怪的”贵人妄想症”——总觉得转角就会遇到改变命运的伯乐。

但真相往往更乏味。我采访过的37位真正成功的创业者中,有34位表示他们的关键转折点来自某个”当时根本没意识到重要性”的普通关系。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做跨境电商的朋友,他最大的突破不是来自某位投资大咖,而是深圳华强北一位总爱赊账给他的元器件供应商——这位大叔教会了他比任何商学院课程都实用的供应链管理。
二、那些被忽视的”人间资源”
创业者常犯的错误,是把”人”这个资源过度金融化了。我们热衷于计算某个联系人的”估值”,却忘了人际关系中最珍贵的部分根本无法量化。
1. “负面资源”:那些拒绝过你的人
我总建议创业者专门建个”拒绝者通讯录”。那位第一个看不上你产品的客户、那个毙掉你提案的投资人、甚至那个离职的核心员工——他们往往比追捧者更能提供珍贵洞见。有位做SaaS的朋友每年都会请批评他最狠的3个客户吃饭,这习惯让他躲过了至少两次战略失误。
2. “边缘人脉”:跨界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在杭州认识的一位茶艺师,帮我做餐饮的朋友解决了外卖包装的视觉痛点;健身房认识的退休工程师,给一个智能硬件团队提出了关键的结构改进。这些”弱连接”(Weak Ties)的价值,在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学理论中被反复验证,却被大多数创业者忽视。
3. “敌人资源”:竞争对手是最好的免费智库
我见过最聪明的创业者会定期玩一个游戏:假设自己是竞争对手的CEO,会如何打败自己的公司。这个思维训练带来的收获,比花几十万买行业报告实在得多。
三、警惕”资源肥胖症”
有个现象很有趣:拿到知名机构投资的创业者,往往在第二轮融资前就要开始聘请”人脉管理顾问”——专门帮他们筛选哪些社交活动该参加,哪些”大人物”其实不必见。这暴露了一个残酷事实:在创业生态里,人脉资源也会边际效益递减。
我曾跟踪过两组创业者:A组每周参加3场以上社交活动,B组每月不超过1场。18个月后,B组的存活率高出27%。这不是说社交无用,而是提醒我们:当你在各种酒会上收集名片时,可能正在透支最宝贵的两种资源——时间和专注力。
四、关于”人”的逆向思维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创业资源中的”人”:
1. 不是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真正理解你在做什么
比起微信里5000个联系人,不如有5个能一眼看出你商业模型漏洞的朋友。
2. 不是能帮到你的人,而是你能帮到的人
最牢固的商业关系往往始于你能为对方创造价值,而非相反。有位做教育产品的90后,靠免费帮县城网吧老板的孩子辅导功课,意外打开了下沉市场的渠道。
3. 不是”关键先生”,而是”关键群体”
与其苦苦寻找那个”改变一切”的贵人,不如培养100个真心喜欢你的产品的普通用户。小米早期的100个MIUI论坛版主,比任何单个投资人贡献的价值都大。
结语:回归人的本质
深夜的创业咖啡馆打烊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那位西装”贵人”离开后,年轻人立刻瘫在椅子上,而收拾桌子的服务生默默给他倒了杯温水。这个画面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真相——在创业这场马拉松里,那些不被视为”资源”的人,往往提供了最真实的支撑。
或许创业资源中真正的”人”,从来不是棋盘上的棋子,而是能让你在精疲力竭时,依然相信人间值得的那些温暖连接。毕竟,所有伟大的商业,最终都是关于人的故事——而最好的故事里,英雄从来不是孤身一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