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前十名”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二级市场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炮儿突然问我:”你说现在这些年轻人,为什么总盯着基金排行榜买产品?就像我闺女,昨天又买了支今年涨幅第一的QDII。”他抿了口茅台,幽幽补了句:”我2007年买过当年冠军基金,你知道后来怎样了吗?”
这个问题像根刺扎进我心里。毕竟三年前,我也曾是那个对着排行榜顶礼膜拜的韭菜。当时重仓了某只年度亚军基金,结果第二年它就成了倒数前十——这个讽刺的轮回,让我付出了整整23%的本金作为学费。
我们总是痴迷于各种”前十名”榜单,就像追星族盯着 Billboard 排行榜。但很少有人思考过,这些光鲜的数字背后藏着怎样的陷阱。以某知名平台发布的季度榜单为例,排名规则刻意模糊了规模因子:一只10亿规模的基金涨50%,和百亿规模涨20%,含金量能一样吗?更别说有些基金公司会把业绩好的产品限购,用烂产品引流,这套路堪比健身房卖卡。
最近新能源板块的过山车行情就是个绝佳注脚。去年霸榜的那些”绿色先锋”,今年普遍回撤30%以上。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私下吐槽:”有时候冲排名就像开车时盯着后视镜——你越专注看已经走过的路,越容易撞上前方的障碍物。”
真正值得关注的或许是另一个维度的”前十名”:连续十年跑赢指数的基金,规模超过500亿仍能保持阿尔法的产品,甚至是被骂得最狠但始终坚持自己策略的”倔驴型”基金经理。这些反共识的指标,反而可能更接近投资的本质。
记得巴菲特说过,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当市场狂欢时,每个冲浪者都觉得自己是股神;只有当浪潮褪去,我们才会发现哪些人真的穿着泳裤——或许还有些人根本不需要泳裤,因为他们早就建好了自己的防波堤。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些炫目的排名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游戏到底是谁制定的规则?而你我,又究竟是玩家还是筹码?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