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去年创业,现在估值已经过亿了。”——每次在咖啡厅听到这样的对话,我都会下意识地抿一口咖啡,试图掩饰嘴角那抹苦笑。创业神话就像都市传说,人人都听过几个,却很少有人真正见过。
那些没人告诉你的数字游戏
官方数据会说,90%的初创企业会在前三年倒闭。但真实情况可能更残酷——这个数字就像餐厅的”推荐菜品”一样,被精心修饰过。我曾在一个创业孵化器做过半年顾问,见证过一组令人毛骨悚然的数据:在那些勉强撑过三年的”幸存者”中,80%其实已经沦为”僵尸企业”,靠创始人的信用卡和亲友借款续命。
最讽刺的是,我们崇拜的那些成功案例,往往建立在无数失败者的尸骨之上。就像我大学同学马克,他的外卖平台在B轮融资前夜突然崩盘,而几乎相同的商业模式,三个月后却在另一个城市被包装成”颠覆性创新”获得巨额投资。

成功学的毒鸡汤
创业培训行业是这个时代最精明的”炼金术士”,他们把失败重新包装成”成功之母”,把赌博美化为”冒险精神”。去年参加过一个所谓的”创业者峰会”,台上西装革履的”导师”激情澎湃地讲述自己如何从车库起家到纳斯达克上市,台下300双饥渴的眼睛闪闪发光。没人注意到这位导师的第五次创业正在悄悄裁员50%。
我认识的一位天使投资人私下告诉我一个残酷的算法:他每投资10个项目,预期8个会彻底失败,1个勉强回本,只有1个能带来超额回报。这不是投资,这是用统计学玩俄罗斯轮盘赌。
幸存者偏差制造的集体幻觉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被设计成会记住那个中彩票的邻居,而自动过滤掉99个没中的。媒体深谙此道——他们永远在报道那个22岁辍学创业的亿万富翁,却不会追踪另外999个同样辍学现在在送外卖的年轻人。
记得帮一个创业团队做过用户调研,他们惊讶地发现”8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付费使用我们的服务”。当我建议他们换个问法:”您是否愿意从明天开始,连续三年每月支付200元使用此服务?”积极率立刻跌到了8%。这就是创业圈最危险的幻觉:把可能性误解为必然性。
那些真正活下来的企业做对了什么?
经过五年观察近百家初创企业,我发现那些真正穿越周期的幸存者都有个共同点:他们早就放弃了”改变世界”的浪漫幻想。就像我常去的那家社区面包店,老板从不谈”烘焙革命”,只是每天凌晨三点开始和面,五年如一日。当其他追逐风口的”新消费品牌”一个个倒下时,他的第三家分店正在装修。
另一个反直觉的真相是:大多数成功企业都是在原有行业基础上做微创新,而不是什么颠覆性突破。就像我表姐的跨境电商,她只是发现了一个细分人群对某种北欧家居用品的特殊需求,现在年流水已经过千万。
也许我们该重新定义”成功”
或许问题出在我们对”成功”的狭隘定义上。为什么一定要是独角兽?为什么不能是一家养活十个员工、服务好一个社区的平凡企业?我越来越欣赏那些说”我的公司永远不会上市”的创业者,他们身上有种罕见的清醒。
最近认识一个做传统五金加工的老板,二十年来拒绝所有资本诱惑,稳稳当当做到行业前三。他跟我说:”创业哪有什么秘诀?就是别人都转行去做互联网的时候,你还在老老实实拧螺丝。”在人人追逐风口的时代,最大的竞争力反而是知道哪些钱不该赚。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创业的成功率有多高?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成功。如果标准是改变世界、上市敲钟,那概率可能比被雷劈高不了多少;但如果只是创造一份体面的生计,做点自己认可的事情,这个游戏或许还值得一试——只要你带着清醒的头脑,和随时准备认输的勇气。
毕竟,最成功的创业,可能是先学会在失败面前体面地活下来。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