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指创六年新高,一起来看看吧!

创业板指创六年新高:狂欢背后,我闻到了韭菜盒子味

早上刷到创业板指创六年新高的消息时,我正在小区门口的早餐摊啃包子。隔壁桌两个穿格子衬衫的小哥眉飞色舞地讨论着“满仓干”“十倍潜力股”,油条渣喷了一桌。我突然想起去年在深圳科技园咖啡厅里,一个自称“价值投资信徒”的哥们儿,信誓旦旦说创业板都是泡沫——现在他的朋友圈正晒着新提的Model Y。

一、新高?不过是老酒装新壶

表面看,创业板指冲破六年枷锁是场胜利。但翻翻成分股名单,你会发现主角还是那些老面孔:宁德时代、迈瑞医疗、东方财富…这些“创蓝筹”早就不算什么“创业公司”,反倒像穿着校服混进少年班的社会人。所谓的“创新成长”叙事,某种程度上成了机构抱团的遮羞布。

我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说得更刻薄:“现在创业板的玩法,就是把大象塞进冰箱,然后标榜冰箱会跳舞。”流动性宽松时大家其乐融融,可万一哪天音乐停了?想想2015年股灾前创业板的疯狂,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复,但押韵的调子听着耳熟。

创业板指创六年新高

二、散户的“高科技幻觉”

最让我警惕的是普通投资者的亢奋。上周路过某券商营业部,大厅里大爷大妈讨论半导体、生物医药的热闹劲儿,活像在菜市场挑白菜。这场景魔幻得让我想起2015年——当时连广场舞大妈都能给你分析K线图。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创业板这轮上涨中,散户资金占比同比提升了18%。但问问这些新晋“科技股专家”知不知道碳化硅和硅片的区别,大概率会收获一脸茫然。大家似乎默认“创业板=高科技=稳赚”,却选择性忽略宁德时代市盈率已经比茅台还高的事实。

三、监管的走钢丝游戏

政策制定者现在一定很头疼。一方面要依靠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尤其是卡脖子领域),另一方面又要防范过度投机。最近某明星基金经理被窗口指导的传闻,就暴露了这种两难——既想给市场喂糖,又怕它得糖尿病。

我观察到个微妙现象:官方媒体对创业板的报道永远带着“理性投资”的免责声明,像极了火锅店墙上“辣度自担”的警示牌。这种欲言又止的态度,某种程度上比直接的风险提示更值得玩味。

结语:新高不是终点站,而是测谎仪

作为一个经历过三轮牛熊的“老韭菜”,我对当下行情有种条件反射般的警惕。创业板指创新高当然值得记录,但比起点位本身,我更关心三个问题:

1. 有多少企业真正在用业绩支撑估值?

2. 当美联储开始收水,这些高估值标的会不会首当其冲?

3. 如果下一轮调整来临,现在高呼“这次不一样”的人,会不会第一批割肉?

(咬下最后一口已经凉掉的包子,我突然发现老板把价目表上的“韭菜盒子”改名叫“黄金酥盒”了——你看,连小吃摊都深谙概念包装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847/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5小时前
下一篇 15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