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便利店咖啡,喝到第三杯时我突然笑出声来。对面正在调试小程序后端的老王抬起头,眼睛里布满血丝:”你丫疯了吧?”不,我只是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创业者本质上都在玩同一个行为艺术——把朝不保夕的日子包装成热血励志片,把孤注一掷美化为破釜沉舟。
去年在798艺术区看展时,有个装置作品叫循环经济。艺术家把垃圾场捡来的创业公司工牌、作废的BP、褪色的路演照片重新装裱,配上LED跑马灯展示着”改变世界”的slogan。当时觉得这哥们真刻薄,现在才懂那分明是纪实文学。
创业圈最成功的洗脑话术,就是把九死一生的赌博包装成阶层跃迁的捷径。记得第一次见投资人时,对方翘着二郎腿说:”我不关心商业模式,先说说你怎么让我在五年后赚二十倍。”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澳门赌场为什么要把筹码做得像玩具——本质上都是在降低人们对真实风险的感知。
有个反常识的现象:真正适合创业的人往往最犹豫。我认识个技术大牛,每次聚餐都带着他那本写满创意的牛皮笔记本,三年过去了还在大厂领高薪。反倒是那些PPT比产品做得好的”连续创业者”,总能忽悠到新一轮融资。这大概就是创业圈的”劣币驱逐良币”?

最讽刺的是创业培训行业。上周被合伙人拉去参加个19800元的”创始人思维课”,台上的90后”创业导师”正教大家用易经八卦做用户增长。台下坐着的中年人们认真记笔记的样子,像极了当年我姥姥在保健品讲座现场。后来打听才知道,这位导师的上个项目正是”中老年创业孵化器”。
当然我也没资格嘲笑别人。上个月为了赶制融资报表,我们把每日活跃用户数改成了”每日打开过APP的设备数”,把用户停留时间换算成”累计观看时长”。当FA夸我们数据维度丰富时,我竟然有种诡异的成就感——看啊,我们连造假都这么专业。
最近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创始人沉迷玄学。当所有理性分析都指向死路一条时,只能指望风水师傅说”东南角的发财树再往左移三寸”。上周路过国贸三期,看见某知名CEO在楼下烧纸,火光映着他阿玛尼西装上的铜钱纹路,构成一幅绝妙的当代创业浮世绘。
有个投资人说过句实话:”我们投的不是项目,是创始人的抗打击能力。”现在想想真是至理名言。能撑到B轮的团队,不一定最懂商业,但一定最擅长在服务器宕机时保持微笑,在发不出工资时画出更圆的饼。这种能力,教科书上管叫”领导力”,现实里分明是”职业级自我欺骗”。
凌晨五点,老王终于修好了那个见鬼的支付接口。我们蹲在写字楼消防通道里抽烟,他忽然说:”你知道我最怀念什么时候吗?是第一次融到资那晚,我们在烧烤摊吹牛说要干翻阿里。”现在公司估值涨了十倍,我们却再也不敢说这种话了——不是怕人笑话,是怕自己当真。
天快亮了,新一天的创业征途又要开始。我整了整皱巴巴的衬衫,把剩下的咖啡一饮而尽。苦得恰到好处,就像我们精心修饰的创业故事,总要保留几分真实的苦涩,才显得那些甜蜜的谎言更有说服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