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稳健”成为一种奢侈
朋友上个月突然问我:“你说,现在还有真正‘稳健’的基金吗?”他刚把广发稳健增长的持仓截图发给我,自己先苦笑起来——那只传说中的“稳健派”代表,去年的波动幅度居然比他买的科技基还刺激。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第一次研究这只基金时的情景。那时我刚经历市场毒打,抱着“宁可少赚不能大亏”的心态翻开季报,却被其股票仓位经常逼近40%上限的操作惊到——说好的稳健呢?基金经理仿佛在钢丝上跳芭蕾,既要控制回撤又要争取收益,这种走平衡木的艺术,某种程度上比激进的成长策略更需要胆识。
有意思的是,去年四季度他们突然大幅增持医药股,当时很多人在论坛里骂街说追高被套。但如果你仔细翻过这只基过去十年的调仓记录,会发现个有趣规律:他们总是在市场对某个行业最悲观时左侧布局,等风口来了反而开始减持。这种“逆人性”的操作节奏,让所谓“稳健”更像是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不是在风平浪静里躺赢,而是在惊涛骇浪中掌舵。
最近和某私募朋友聊起这个话题,他抛了个尖锐观点:“所有带‘稳健’字样的产品都在面临信任危机。”当无风险利率持续走低,当银行理财都不再刚兑,投资者潜意识里要的其实不是波动率数字,而是那种“闭上眼睛也能安心”的错觉。而广发稳健增长最矛盾的地方在于,它诚实地展现了稳健的代价——用部分仓位冲锋陷阵换取超额收益,用严格的纪律性控制回撤,这种带着镣铐的舞蹈,反而比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产品更真实。
我特别注意到他们去年中报里的一段表述:“稳健不是绝对的低波动,而是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能找到适应策略的能力。”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揭开了行业皇帝的新衣——在资产荒时代,真正的稳健或许意味着主动拥抱可控的风险,而不是一味躲进债券的壳里。
当然也有人吐槽这是“风格漂移”。但看看那些死守传统股债比例的产品年化收益,再对比这只基穿越牛熊的表现,我倒觉得这种“灵活的稳健”更贴近现实。就像个经验丰富的冲浪手,不是固执地待在安全区,而是根据浪的大小调整姿势——有时候,动态平衡比静态防守更需要智慧。

最近市场又在剧烈震荡,我那位朋友却不再天天盯着净值波动了。他说现在把这只基当作观察市场的温度计:当它的超额收益明显时,说明市场正在奖励那些敢于逆势布局的聪明人;当它表现平淡时,反而可能是该警惕泡沫的信号。这种反向指标效应,或许才是“稳健”二字在当代最生动的注脚。
(写完突然想起个细节:该基金去年悄悄把“最大回撤控制”写进了考核指标,这比多少句宣传语都来得实在。真正的稳健,终究要靠制度而不是情怀来守护啊。)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