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无意中听到两个穿着西装的男人在争论。一个激动地拍着桌子说:“小米这股价,简直是对中国制造的一种讽刺!”另一个则慢悠悠搅动着咖啡回道:“兄弟,你怕是没见过08年的腾讯吧?”
这话让我愣了好一会儿。是啊,当年谁又能想到,那个做QQ的小公司,如今成了巨头?但小米不是腾讯,雷军也不是马化腾——这话可能有些得罪人,但我总觉得雷军笑容越灿烂的时候,往往就是小米股价最难看的时候。
三年前我买过小米股票,原因很感性:我是个米粉,家里从电饭煲到扫地机器人清一色小米生态链。买入那天恰逢雷军在发布会上眼眶泛红地讲述创业史,股价应声涨了5%。结果你知道吗?仅仅三个月后,我就以亏损18%割肉离场。倒不是产品不好,而是我突然意识到:资本市场看的从来不是情怀。
最讽刺的是,就在小米股价持续阴跌的那段日子,他们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却在稳步提升。印度市场第一,欧洲市场前三,拉美市场增速破纪录…这些亮眼的数据和K线图的走势形成了诡异的背离。某种程度上,这像极了班里那个每门课都考90分却始终评不上三好学生的孩子——你说他差吗?不差,但总缺了点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我有个在投行做分析师的朋友说得更直白:“小米的问题在于太会过日子了。”这话初听莫名其妙,细想却精妙。一家公司如果把“性价比”刻进DNA,资本市场反而会怀疑你的盈利能力。投资人要的不是勤俭持家的好主妇,而是能带来惊喜的魔术师——哪怕偶尔演砸几次。
最近IoT业务的数据很有意思。智能家电营收占比突破30%那天,股价居然反常地跌了2.3%。市场用脚投票告诉我们:比起生态链的枝繁叶茂,他们更想看芯片研发的突破、汽车业务的进展,甚至是哪个实验室又憋出了黑科技。这种期待与其说是理性判断,不如说是一种对“中国苹果”的情结式渴望。
有时候我在想,或许小米最大的错,就是活得太真实了。雷军会亲自上直播间卖手机,财报会把毛利率摊开给你看,连工厂流水线都敢24小时直播。但资本市场偏偏最爱的是朦胧美,是看不懂的商业模式,是能让人做白日梦的叙事——就像特斯拉从来卖的不是车,而是移民火星的船票。
要是哪天小米股价突然暴涨,我猜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电动汽车真的量产了,要么是雷军突然学会乔布斯式的现实扭曲力场。不过以雷总那一口仙桃普通话,估计还是前者更靠谱些。
(写完看了眼实时股价——啧,今天又跌了1.2%)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