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回事:一场精心设计的自我欺骗
上个月在798艺术区的一家咖啡馆里,我遇到了老张。这个曾经在互联网大厂拿着百万年薪的产品总监,现在正捧着一杯美式,跟我大谈他的”轻食沙拉订阅制创业项目”。说到兴奋处,他的眼睛里闪烁着那种我熟悉的、近乎宗教狂热的光芒——三年前我辞职创业时,镜子里看到的也是同样的眼神。
创业神话的祛魅
我们这代人从小就被灌输了太多创业神话。比尔·盖茨辍学创业、马云在车库里起家、张一鸣的算法改变世界…这些故事像现代版的创世纪神话,让创业看起来像是一场英雄的远征。但没人告诉你,盖茨的母亲是IBM董事,马云在创业前就已经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英语老师——这相当于现在的985副教授。
更讽刺的是,现在的创业圈流行谈”从0到1″,但大多数人连”从0到0.1″都做不到。我见过太多创业者(包括我自己)沉迷于写商业计划书、设计LOGO、租共享办公空间这些仪式感十足的事情,却迟迟不愿面对那个终极问题:真的有人愿意为你的产品买单吗?

创业者的自我催眠
创业最吊诡的地方在于,你需要先骗过自己,才能去说服别人。去年我做知识付费项目时,每天早晨都要对着镜子重复三遍”这是个千亿级市场”。三个月后,当第一个付费用户出现时,我激动得像个拿到糖果的孩子——完全忽略了那是我大学室友碍于情面买的199元会员。
这种自我欺骗有时会演变成行为艺术。我认识一个做区块链的团队,他们办公室墙上贴满了”改变世界””颠覆传统”的标语,但产品白皮书里连最基本的共识机制都解释不清。最魔幻的是,他们真的融到了钱——来自某个山西煤老板的儿子,后者只是因为觉得”区块链听起来很酷”。
创业的黑暗面
媒体喜欢报道创业成功的故事,却很少提及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我的前合伙人老王,创业失败后得了轻度抑郁症,现在在老家开网约车。他说最难受的不是亏钱,而是过年时亲戚们那种”早就知道你会失败”的眼神。
更隐秘的伤害是对人际关系的侵蚀。创业后我发现,和朋友聊天时总忍不住计算他们的”资源价值”;看到任何行业新闻第一反应都是”这能不能做成生意”;甚至谈恋爱时都在想对方能不能成为联合创始人。这种异化过程缓慢而彻底,等你察觉时,已经很难用非功利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了。
另一种可能性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创业。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爷,二十年如一日地改良他的酱料配方,最近开发出了”麻辣小龙虾煎饼”,每天排队的人绕小区半圈。他没读过MBA,不懂什么增长黑客,但他清楚知道街坊邻居的口味变化——这难道不是最本质的商业智慧?
我渐渐明白,创业不该是逃离现实的英雄幻想,而是解决问题的自然延伸。那个真正值得做的创业想法,往往不是你在咖啡厅头脑风暴出来的,而是在你被某个具体问题折磨得夜不能寐时,突然闪现的解决方案。
现在每当有年轻人热血沸腾地跟我说要”改变世界”时,我都会建议他们先解决一个身边的小问题。比如我表弟最近在做的”社区老人智能手机培训班”,收费低廉但供不应求。这看起来不够性感,但他在帮助真实的人解决真实的痛点——在这个充斥着元宇宙和web3概念的时代,这种朴实的创业反而显得珍贵。
创业本质上是一场漫长的自我认知之旅。那些光鲜亮丽的路演PPT终将褪色,最后剩下的,是你是否诚实面对过自己:你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表演创业?这个问题,可能比融资成功与否更重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