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隔壁桌三个年轻人的谈话。他们正在热烈讨论即将参加的”互联网+”创业大赛,桌上散落着商业计划书的草稿和几杯已经凉透的美式咖啡。其中一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突然压低声音说:”其实我们的项目根本不可能落地,但评委就爱听这种故事…”
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开了互联网创业大赛光鲜亮丽的表皮。
一、创业表演艺术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业大赛变成了一场盛大的表演艺术。参赛者们熟练地运用着”痛点””闭环””生态”这些魔法词汇,像变戏法一样把普通的想法包装成改变世界的创举。评委席上坐着的前辈们,当年或许也是用同样的套路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我记得2016年参加某高校创业比赛时,有个团队凭借”用区块链养鸡”的项目拿了金奖。五年后,我在菜市场遇见那个团队的队长,他正在帮家里照看禽肉摊位。”那个项目啊,”他苦笑着擦了擦手,”就是为了应付比赛随便想的。”
二、PPT创业家的崛起
现在的创业大赛越来越像选秀节目。比起实际可行性,大家更关心BP(商业计划书)的视觉效果、路演时的台风、PPT的动画设计。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跟我说,他见过最夸张的一个团队,花了两万块钱做商业计划书视频,却只给技术开发留了五千预算。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参加的一个创业讲座。主讲人骄傲地展示他如何用三个月时间”孵化”了二十个项目,却对其中任何一个项目的后续发展避而不谈。台下掌声雷动,仿佛创业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
三、评委们的认知困境
评委们真的看不穿这些把戏吗?或许他们也是这个游戏的一部分。去年某个创业大赛结束后,我和一位评委聊起这件事。他抿了口茶,说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有时候我们明知道项目不靠谱,但为了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的繁荣,不得不给一些’鼓励分’。”
这就像个精心设计的莫比乌斯环——参赛者迎合评委,评委又反过来塑造着参赛者的期待。真正的创新,反而成了这个系统里最不受待见的异类。
四、寻找失落的创业精神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创业大赛的意义。是继续维持这场盛大的表演,还是回归到创业最本真的状态?我认识一个做校园洗衣服务的团队,他们没参加过任何比赛,却在三年内做到了五个城市的覆盖。”我们没时间写商业计划书,”创始人说,”客户的需求清单就是最好的BP。”
下次当你准备参加创业大赛时,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想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还是只想拿一个改变简历的奖项?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比任何评委的打分都更有价值。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收到了那位中关村咖啡馆里黑框眼镜男生的消息。他告诉我,他们团队最后还是用那个”不可能落地”的项目拿了省赛银奖,现在都在忙着考公务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