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8岁那年,宿舍楼下贴满了”大学生创业英雄榜”的海报。那些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同龄人照片旁边,印着触目惊心的数字:月入十万、估值过亿、天使轮融资。当时我的室友阿杰把泡面往桌上一摔:”读什么书?明天我就去创业!”
三个月后,他在校门口摆的奶茶摊亏光了半年生活费。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每年换三茬的奶茶店——它们的共同点是招牌越做越花哨,倒闭速度却越来越快。
一、创业最危险的幻觉:把幸存者当常态
我们这代人有个奇怪的认知偏差:总以为扎克伯格辍学搞Facebook是常态,却选择性忽略了他背后显赫的家境和顶尖的人脉资源。更讽刺的是,连这个”励志故事”本身都是被精心修剪过的——Facebook早期核心算法实际出自研究生学长之手。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美国斯坦福大学跟踪研究发现,30岁以下创业者首次创业成功率不足4%,而这个群体中,有家庭商业背景的比例高达72%。这说明什么?创业更像是门”家学”,而不是能靠几本从0到1就速成的技术活。
二、18岁最该投资的不是项目,是”犯错许可证”
去年在杭州某创客空间遇到个00后CEO,他桌上摆着精益创业,嘴里蹦着”私域流量”、”GMV增长”,但当我问及供应链成本核算时,他的表情瞬间变得像被老师点名回答没预习的课文。这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拆电脑——把所有零件摊了满地,却发现装不回去了。
18岁的优势从来不是经验,而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有个投资人朋友跟我说过句大实话:”我们投年轻人项目,看中的是他们三年后可能达到的高度,不是现在PPT上的数字。”与其急着租办公室,不如先做两件事:
1. 找份最接近你想创业领域的工作(哪怕端茶倒水)
2. 记录老板每天在为什么事情爆血管
三、警惕”创业综合征”的三种早期症状
观察过上百个年轻创业者后,我发现他们最容易出现这些认知失调:
– 证书收集癖:把各种”创业大赛优胜奖”当KPI,却说不清用户复购率
– 工具依赖症:沉迷于搭建完美官网/APP,但产品还没经过市场验证
– 融资妄想症:商业计划书里动不动就要”颠覆行业”,自己却连竞品分析都没做完
最典型的案例是去年某高校的”智能书包”项目,团队拿了十几个创业奖项,最终却因为没算清楚开模成本,量产时资金链断裂。他们的获奖PPT我见过,第18页还写着”预计占领30%学生市场”。
四、或许我们搞反了创业的顺序
有个现象很有趣:现在很多成功的90后创业者,比如B站陈睿、泡泡玛特王宁,都是先在企业沉淀多年才出来单干。这让我怀疑,所谓”年轻就要创业”是不是个伪命题?就像你不能要求刚拿到驾照的人去跑F1方程式。
18岁最该做的,可能是培养”创业型思维”而非着急注册公司。比如:
– 在学生会拉赞助时学习资源置换
– 做校园二手交易群体会供需匹配
– 哪怕打游戏代练,也是在训练服务意识
说到底,创业本质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变现。我见过最聪明的年轻人,是在给别人打工时就把公司运作逻辑摸透,等羽翼丰满再另起炉灶——这比拿着父母积蓄买教训要明智得多。
记得有次在深圳华强北,某个修手机摊主指着对面写字楼对我说:”那栋楼里每天有二十家公司注册,也有二十家注销。但我的摊位在这里摆了八年。”或许,18岁创业最好的入手点,是先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地头蛇”,而不是急着当挂牌的CEO。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