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博主都在喊你“定投就对了”时,我决定泼点冷水
上周和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醉间突然问我:“你知道现在最可怕的理财产品是什么吗?”没等我接话,他自己揭晓答案:“是那些被包装成‘躺赚神器’的基金组合。”这话像块冰滑进我的威士忌——毕竟我上个月刚跟着某大V推荐的“稳健型基金组合”投了二十万。
说实话,我从来不觉得选基金是个技术活,倒更像在相亲市场里抓阄。你看着满屏的历史业绩曲线,就像翻看对方精修过的写真集——去年收益率30%的“女神基”,可能只是刚好踩中了新能源的风口;而那个连续五年跑赢大盘的“长跑健将”,说不定明天就因为基金经理跳槽而崩盘。
我最烦某些教科书式的选购指南,第一条永远是“根据风险偏好选择基金类型”。这话翻译成人话就是:想赚大钱就别怕亏本金。但问题是,当你的血汗钱真开始每天波动四位数时,什么风险测评问卷都是扯淡。我见过退休教师把养老钱投进半导体ETF,也见过私募大佬悄悄买货币基金——人对风险的耐受度,永远取决于账户里跳动的数字是不是自己的。
现在说说那些玄学般的筛选指标。夏普比率、最大回撤、阿尔法系数…这些术语堆砌起来就像星座运势里的“水逆期注意事项”。我认识个90后基金经理,他最擅长把垃圾资产包装成“高弹性投资组合”,路演时动不动搬出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实际上调仓频率比网红换发型还快。后来爆雷时投资者才反应过来,那些复杂指标根本是专门用来唬人的数学魔术。
有意思的是,真正赚钱的老韭菜反而最迷信土方法。我家楼下证券营业部门口看车的大爷,靠着“基金经理面相学”连续押中三只冠军基。他的理论很简单:眼距太窄的容易踏空行情,下巴太尖的喜欢追涨杀跌,最好找那种发际线后移的中年经理——“这种人有房贷压力,不敢乱折腾”。虽然听起来荒诞,但比很多量化模型都准。
最近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基金圈的新型饭圈文化。某千亿顶流基金经理的粉丝后援会,居然组织众筹买热搜控评,基民们像追爱豆一样打榜做数据。当投资决策被情绪裹挟,K线图就变成了应援棒的颜色——这哪是在理财,根本是在参加一场资本操纵的真人秀。

所以现在别人问我怎么选基金,我反而会劝他们先买本行为金融学看看。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相信“过去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的免责声明,却依然对着历史净值曲线两眼放光;为什么明知管理费在蚕食收益,还是对主动型基金抱有幻想。这些认知偏差的陷阱,比任何市场风险都可怕。
或许真正的选购秘诀,是把自己的投资心态也放进筛选器里拷问。去年白酒基金大跌时,我那个每天喊“长期持有”的邻居凌晨三点割肉,后来才知道他用了五倍杠杆。你看,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挑选基金,而是在和内心那个贪婪又恐惧的自己博弈。
(写完看了眼自选基金,得,今天又绿得能炒盘青菜)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