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场高烧,守业是场慢性病
我有个朋友老陈,去年把公司卖了。酒桌上他红着眼说:”创业那会儿天天睡4小时像打了鸡血,现在团队扩张到200人,反而每天醒来都想辞职。”这话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网红面包店——开业时排队拐弯,三个月后橱窗上却贴出了”设备转让”的告示。
一、肾上腺素褪去后的真相
创业初期有种诡异的甜蜜。2018年我做知识付费那会儿,凌晨三点改PPT都能笑出声。后来才明白,这种愉悦感多半来自多巴胺的欺骗——就像玩俄罗斯方块,每解决一个临时危机,大脑就赏你颗糖吃。
但守业是反人性的。当”救火队员”变成”物业管理员”,当激情燃烧的草台班子需要制度化,你会发现:创业是在空白画布上泼墨,守业却要在干透的油画上修补。有个做MCN的95后跟我吐槽:”现在开选题会就像在解多元方程,既要流量又要调性还要甲方满意,早知如此还不如继续当小网红。”

二、那些没人告诉你的暗礁
1. 规模是毒药也是解药
早期靠”三个火枪手”能拿下百万订单,发展到B轮后,光法务团队就能吃掉15%利润。我见过最讽刺的例子:某生鲜电商因为给员工买了商业保险,反而被投资人质疑”管理成本失控”。
2. 客户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创业时能记住每个VIP的生日,年营收过亿后,市场部交上来的用户画像却越来越像星座分析。有个做宠物用品的朋友发现,当他们主推的智能猫砂盆销量破10万台时,差评里突然出现了”没有考虑到缅因猫体型”这种曾经根本不会出现的问题。
3. 创新疲劳症候群
张小龙说”微信每个月都有上亿人教他怎么做产品”,但真相是:守业者往往在用户反馈的汪洋里溺亡。去年某智能硬件公司做了个”民主决策”实验,让用户投票决定产品功能,结果研发团队原地崩溃——得票最高的是”想要能烤面包的手机”。
三、守业者的生存指南(血泪版)
– 警惕”大公司cosplay”:见过太多团队在拿到A轮后,立刻租豪华办公室、买Ergonomic椅子。其实这时候最该投资的是财务系统和OKR工具。
– 给制度留点裂缝:字节跳动早期规定”任何审批流程不超过3人”,这个反常识的设计,让它在膨胀到10万人时还能保持初创期的敏捷度。
– 培养”破坏小组”:亚马逊至今保留着”两个披萨团队”传统(小到两个披萨就能喂饱的独立小组),专门负责推翻主流业务逻辑。
最后说个黑色幽默
有研究显示,把创业公司比作有机体的话,其基因突变概率在成立18个月后骤降70%。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企业长大后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所以下次见到那些守着江山却满脸倦意的CEO,别急着嘲笑他们”失了初心”——在商业世界里,活着本身就已经是场漫长的革命。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老陈的公司被收购后,收购方派来的职业经理人半年就被他气走了三个。你看,守业难,但有些人骨子里的创业魂,连资本都驯服不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