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里,我撞见前同事老张正对着手机屏幕皱眉。这位曾经在券商研究所叱咤风云的分析师,如今穿着国诚投顾的定制西装,正用近乎传销式的热情对客户说:”您这持仓不是风险,是机遇!”挂断电话后,他苦笑着掏出一盒逍遥丸:”现在得靠这个压心悸。”
这大概就是我对这家公司最鲜活的印象——穿着金融外衣的情绪价值供应商。

一、投资顾问还是”焦虑转化器”?
国诚官网上那些”专业投研团队””智能量化模型”的标语,总让我想起健身房推销私教课的套路。去年帮亲戚分析他们推荐的某新能源组合时,我发现所谓的”独家研报”,不过是把券商公开报告里的”谨慎观望”替换成”布局良机”。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客户经理培训手册里,赫然写着”客户抱怨时,先共情再科普”。某位离职员工曾透露,新人有半个月的《情绪安抚话术》专项训练,学习如何把”您亏了20万”翻译成”我们正在释放风险头寸”。
二、那些让人细思极恐的”正确废话”
他们最擅长的,是把常识包装成高深秘籍。比如:
– “逢低布局”(翻译:越跌越买)
– “控制仓位”(翻译:我们也不知道会不会涨)
– “把握政策红利”(翻译:听说最近这个题材火)
有次我故意用塔罗牌给他们某个”金股组合”算了一卦,结果和他们的”量化择时信号”准确率不相上下。这倒印证了某个私募大佬的毒舌:”90%的投顾服务,本质是收智商税的心理按摩。”
三、在灰色地带跳探戈
必须承认,他们深谙监管的”舞步规则”。当同行还在用承诺收益拉客户时,国诚早已升级成更隐蔽的话术:”历史年化12%”后面必定跟着”仅供参考”的蝇头小字;展示的获奖证书永远刻意模糊评选机构;就连最激进的荐股短信,结尾都会机械地附上”市场有风险”。
这种精致的合规表演,像极了超市里”买一赠一”旁边那行”赠品价值不超过1元”的免责声明。
四、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投顾?
看着老张抽屉里越堆越高的保健品,我突然意识到问题的荒诞:当投资顾问自己都需要靠药物维持血压,他们推销的”财富自由方案”能有几分可信度?
或许这个行业的终极悖论在于:真正有能力的分析师早就去管基金了,留下的人只能靠话术生存。就像咖啡厅里那杯88元的”瑰夏手冲”,喝到最后才发现,不过是速溶咖啡加了奶泡。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老张发来微信:”考虑换个赛道做心理咨询,反正技能都差不多。”配图是他新考的心理咨询师教材——封面上印着《共情技术实战手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