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三点,我再次站在香港星展银行中环分行的队伍里。前面大概有七八个人,空气里混合着空调冷气和某种焦虑——那种香港特有的、对时间近乎偏执的紧张感。这已经是我这个月第三次来办理同一项业务,每次都被要求补充不同的文件。
说实话,我对星展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作为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之一,它的数字化程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手机应用能完成95%的操作,智能柜台几乎取代了传统柜员。但另一方面,每当需要真人协助时,你就能感受到那种系统化流程与人情味之间的微妙张力。
我记得第一次来开户时,客户经理James用带着新加坡口音的粤语向我解释理财方案。他说话时总是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微笑,每个手势都像经过标准化培训。当时我忍不住想:这到底是真诚的服务,还是精心设计的行为艺术?后来我发现,或许这两者本就不该对立。在金融这个高度规范化的领域,能把标准化服务执行到让人感到舒适,本身就是一种专业能力。
有趣的是,星展在香港的定位一直很值得玩味。它既不像汇丰那样试图扮演”本土老钱”的角色,也不像中资银行那样强调”国家背书”。某种程度上,它像个精于计算的国际主义者——用新加坡式的高效冷静,提供着某种去地域化的金融服务。这种定位在平时显得缺乏个性,但在政治敏感时期反而成了优势。去年社会动荡期间,我几个朋友都把资产逐步转移到了星展,他们说”这里至少看起来更像个纯粹的商业机构”。

不过最让我感慨的是他们的风控逻辑。有一次我急着支付一笔跨境款项,系统连续三次拒绝了交易。当我终于通过电话客服解决时,对方解释说他们的AI系统会实时分析交易场景的数百个参数。”就连你当时连接Wi-Fi的稳定性都会被纳入风险评估,”客服补充道,”我们宁愿误拦,也不能放过一个可疑交易。”
这种极致风险厌恶的背后,或许反映了当代银行业的某种困境:在追求绝对安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牺牲部分用户体验。就像我那天在银行里等待的两个小时——每个环节都在追求效率,但整体体验却令人疲惫。
走出银行时已是黄昏,中环的霓虹灯刚刚亮起。我看着星展银行Logo那抹熟悉的红色,突然意识到现代银行业的吊诡之处:我们越是追求数字化和无缝体验,那些偶尔出现的人工服务瞬间就越显得珍贵。也许未来某天,我们会怀念现在这种还能和真人柜员面对面争执的时光——尽管过程令人沮丧,但至少还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收到星展的推送通知:最新版APP已经支持人脸识别大额转账。看来,连那点残存的人际互动也正在快速消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