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遂宁市时,我特意去了一趟他们的商业银行总部。说实话,作为一个常年和金融科技打交道的人,我对地方银行总带着某种偏见——总觉得它们像是金融体系里的“老古董”,除了存取款和贷款,似乎再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
但这次走访让我改变了看法。
遂宁市商业银行的大厅里没有冷冰冰的智能机器人,也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屏幕,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堂经理。他正耐心地教一位老太太使用手机银行,那场景让我想起我爷爷第一次学用微信时的样子——笨拙,但充满温度。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各大银行都在比拼数字化转型速度的今天,这种“慢”反而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也许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科技越先进,服务就越好。但遂宁市商业银行似乎在告诉我们,有时候,人性化的服务比科技本身更重要。他们的客户经理能叫出常客的名字,知道张阿姨的儿子下个月结婚需要资金周转,也了解李叔叔的便利店最近生意不太好——这些细节,再智能的AI也难以捕捉。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在这家银行的贷款利率公示栏旁边,特意用大字标注了“如果您遇到困难,请随时和我们的客户经理聊聊”。这种不刻意追求利润最大化,反而关注客户实际需求的做法,在当下的金融环境中显得格外珍贵。
当然,我并不是说科技不重要。事实上,这家银行也在悄悄布局数字化服务,但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径——不是用科技取代人,而是用科技赋能人。他们的客户经理配备平板电脑,可以当场为客户办理过去需要排队半天才能完成的业务,但关键决策环节仍然保留着人与人的交流。
这让我联想到最近火热的“元宇宙银行”概念。各大银行都在争相推出虚拟营业厅,但有多少人真正需要在一个虚拟世界里和avatar对话?或许,像遂宁市商业银行这样,在现实世界中把人与人之间的服务做到极致,反而是一条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模式也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年轻客户群体越来越习惯纯线上服务,这种依赖线下网点和人际关系的商业模式能持续多久?我不确定。但至少在当前,他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选择——对于那些不熟悉数字设备的老年人,对于需要复杂金融咨询的小企业主,这种“高触感”的服务仍然不可或缺。
离开银行时,我看到一位客户经理正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出门,还细心帮他把伞撑开。这个画面在我脑海里停留了很久。在金融业越来越像精密机器的今天,或许我们真正渴望的,正是这种机器无法复制的温度。
遂宁市商业银行可能永远成不了金融科技的领头羊,但它提醒了我们一个经常被遗忘的事实:金融服务的本质,终究是服务于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