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用场景代入而非直接回答问题)
上周三晚上11点,我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是老同学阿杰的微信:”老哥,顶点财经那个5980的会员费,到底能不能退啊?”后面跟着三个裂开的表情。我盯着这条消息愣了几秒——这已经是今年第五个来问我这个问题的朋友了。
(用具体案例建立情感连接)

阿杰的情况我很熟悉。35岁的二胎奶爸,去年被裁员后想转行炒股,在某个直播间的”三天速成班”里被”年化收益率超120%”的案例砸晕,咬牙刷了信用卡入会。结果发现所谓的”独家策略”不过是把MACD指标换了个名字包装,现在连K线金叉死叉都还分不清。
(提出反常识观点)
但有趣的是,当我翻遍顶点财经官网的退费条款时,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藏着中国知识付费行业最精妙的一场”心理魔术”。那些动辄四位数的课程,卖的从来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即将暴富”的幻觉体验——就像你明知迪士尼的烟花转瞬即逝,还是会心甘情愿掏钱买票。
(行业黑话+个人经历佐证)
我认识某家机构的前课程设计师老王,他酒后说过大实话:”第一课就要让学员感觉’悟了’,第二课要制造’只差一步’的焦虑,等第三课推销万元私董会时,退款期刚好过了。”这种设计之精妙,连我这个做过十年产品经理的人都叹为观止。去年我偷偷试听过某机构的”财富自由训练营”,他们甚至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七日无理由”的规定,包装成”七日内突击学习能改变命运”的紧迫感。
(法律角度的矛盾性观察)
说到退费,杭州余杭区法院去年有个很有意思的判例。某学员以”未达到宣传效果”起诉,法官却认定:”投资能力提升难以量化”——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他们卖给你的是”可能”,而法律只管”事实”。更魔幻的是,顶点财经的合同里永远写着”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但课程海报却满是涨停板截图。
(提出实用建议)
如果你非要尝试退费,我这有套”民间智慧”:
1. 找出课程中与宣传不符的具体话术(记得录屏!)
2. 坚持用”未享受实际服务”而非”效果不好”为由
3. 适当提到”正在咨询12315和证监会”
但说实话,成功率可能还不如把时间花在研究财报上——这话可能得罪人,但去年帮我表姐维权三个月,最后拿回的钱还不够付律师咨询费。
(结尾引发思考)
有天深夜,阿杰给我发了段录音,里面课程顾问正激情澎湃地说:”巴菲特年化收益才20%,我们的系统…”我突然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个经典的桥段——卖钢笔。区别只是现在他们不卖仙股,改卖”认知提升”了。知识付费这场游戏最吊诡之处在于:当你意识到需要退款时,往往已经证明了课程的真实效果。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