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轮融的不是钱,是入场券
上周和老王喝酒,这哥们刚结束一轮融资,整个人像被抽干了精气神。我问他拿了多少,他苦笑着伸出三根手指:“三千万,美金。”桌上顿时一片祝贺声,只有我注意到他眼底那抹藏不住的疲惫。
“知道吗?”他猛灌一口啤酒,“这笔钱根本不是钱,是张烫金的火坑入场券。”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在这个言必称“融资X千万”的时代,我们似乎都陷入了一种数字崇拜——仿佛金额后面的零越多,创业就越成功。但真正趟过这滩水的人才知道,A轮融资的本质根本不是钱的问题。
我见过太多团队在A轮后突然不会走路了。拿钱前还能精打细算地吃沙县小吃,现在必须顿顿米其林三星——因为“要匹配投资人期待”。最讽刺的是,去年某家融了1.2亿的AI公司,现在办公室里连抽纸都要按张分配,你说魔幻不魔幻?

金额越大,枷锁越重。这是个没人敢捅破的窗户纸。投资人的钱不是慈善款,那是带着倒计时的炸药包。你必须在18个月内把估值翻三倍,否则下一轮就是送命题。见过太多项目为了冲数据,硬是把梳子卖给和尚,最后和尚没秃,公司先秃了。
说到底,A轮最值钱的从来不是银行账户里多出来的那几个零,而是你换回来的筹码。用股权换时间,用自由度换资源,用理想主义换生存权——这笔买卖到底划不划算,恐怕要等到C轮崩盘那天才见分晓。
现在业内有个特拧巴的现象:融资额往高了吹,实际开销往低了藏。上次见到个创始人,嘴上说着“刚融了五千万”,转身偷偷问我能不能介绍便宜的代记账公司。你看,数字游戏玩到最后,连自己都骗。
所以下次听说谁谁谁又融了天文数字,别急着羡慕。不妨多问一句:这笔钱,够买多少自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