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激动地讨论某只新能源股票。”这次绝对能翻三倍!”其中一人信誓旦旦地说着,手指在K线图上划出陡峭的上升轨迹。我突然想起去年在青海湖边遇到的藏族老牧民——他捻着佛珠告诉我,草原上的旱獭最疯狂的时候,正是暴风雪来临前拼命囤积食物的时刻。
当下的股市让我产生一种奇异的割裂感。表面上,各项指数像被注射了肾上腺素般剧烈震荡,券商APP的推送通知比外卖平台的优惠券还频繁。但当你拨开那些”突破压力位””技术性回调”的专业术语,会发现市场本质上在进行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展。散户们捧着手机在公交车上追涨杀跌的样子,像极了在赌场轮盘前攥着最后几个筹码的赌徒——区别只是他们穿着睡衣坐在马桶上就能完成所有操作。
有个现象特别值得玩味:现在判断股票好坏的标准,已经从”这家公司能不能赚钱”诡异地变成了”有没有网红基金经理带货”。我认识个95后姑娘,她买基金的唯一标准是看基金经理的直播是否够帅——这荒诞得就像选择手术医生不看执业证书而看抖音点赞数。当投资决策变得和追星打榜一样情绪化,所谓的价值投资早就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更耐人寻味的是恐慌情绪的传播速度。上周某半导体企业传出负面消息时,我的五个股票群在27秒内同时炸锅。这种集体性的条件反射,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敲七”游戏——每个参与者都生怕成为最后那个反应迟钝的傻瓜。在这种群体焦虑的裹挟下,理性分析反而成了不合时宜的奢侈品。

或许我们该承认,现代股市早就脱离了企业价值的引力场,变成了某种金融元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里,基本面分析像是用算盘解码量子计算机,那些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的传统指标,在算法交易和社交情绪传染面前苍白得可笑。我有次尝试用三天时间研究某光伏企业的技术白皮书,结果发现其股价波动与网红猫狗视频的播放量相关性更高——这简直是对金融学的黑色幽默。
当然最魔幻的还是”韭菜”的自我修养。我表哥去年把买房首付扔进股市时,信誓旦旦说掌握了”尾盘战法”。现在他每天在业主群里抢红包的样子,像极了被收割后等待新芽的韭菜。这种前赴后继的循环,比任何经济学模型都更能揭示人性的本质——我们永远相信这次会和上次不一样。
站在南京东路的天桥上俯瞰交易所闪烁的巨屏,我突然觉得那不像金融中枢,更像当代社会的巨型心跳监测仪。每个跳动的数字都是集体欲望的心电图,而K线图的每一次陡峭攀升,都在丈量着这个时代焦虑与贪婪的峰值。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不在于读懂财报,而在于读懂自己内心那只永远躁动的旱獭。当所有人都忙着预测明天涨跌时,最叛逆的行为可能是——关掉交易软件,去菜市场买斤实实在在的西红柿。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