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上海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顶层酒吧,目睹了一位共享办公平台创始人的崩溃。他刚结束第七轮融资谈判,西装革履却眼神涣散,握着威士忌杯的手指微微发抖。“又拿到了两个亿,可我觉得自己像个穿着阿玛尼的乞丐。”这句话像根冰锥刺破了资本盛宴的气球。在座的投资人依旧谈笑风生,仿佛没看见那个正在碎裂的灵魂——毕竟,财务报表上的增长曲线比人类的情绪真实得多。
平台经济的融资狂欢早已演变为现代炼金术。当某个创始人拿着PPT宣称要“重塑行业生态”时,资本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般蜂拥而至。我曾仔细研究过三份不同领域的平台融资计划书,惊觉它们都在重复同一种叙事魔法:用“裂变增长”“去中间化”等术语编织圣袍,用TAM(总可触达市场)数据浇筑神像,最后用那组45度角昂扬向上的曲线图完成加冕礼。某家去年估值百亿的社交平台,其核心商业模式不过是把2010年的论坛积分系统套上区块链外壳——这简直像是给马车装上LED灯就叫嚣颠覆航天工业。
更荒诞的是资本对“垄断叙事”的病态迷恋。投资人总爱说“我们要赌赛道”,可当下每个赛道都挤满了镀金的独角兽尸骸。记得参加某生鲜平台的路演,创始人慷慨激昂地计算着每个中国家庭每年会买多少颗西兰花,仿佛蔬菜消费是能无限拉伸的弹簧。当我问及损耗率时,全场突然陷入一种被冒犯的寂静。后来听说那家企业B轮融资后烧钱做促销,郊区仓库里烂掉的果蔬堆成了小山——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从来不会出现在闪耀着玫瑰金光泽的融资新闻稿里。
或许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我们正在批量生产“数字包税官”。许多平台本质上扮演着封建时代税吏的角色,用技术手段抽取着远超传统中介的“过路费”。某出行平台最新融资文件显示,其抽成比例较三年前暴涨120%,而算法则进化出至少17种动态定价策略。这让我想起伊丽莎白时代的“圈地运动”,只不过如今牧羊人变成了程序员,绵羊变成了用户数据,而草原则是我们最后那点隐私空间。

融资场的镁光灯照不到角落里的裂痕。见过太多拿到融资后疯狂扩招的团队,六个月内员工数翻三倍,管理架构却脆如蛋壳。某跨境电商平台融资后高薪挖来大厂高管,这些“精英”用PPT打仗,用OKR修仙,最后留下满地狼藉的SKU和一团乱麻的供应链。更别说那些为冲数据签订的魔鬼对赌协议,简直是在企业血管里灌注液态氮——表面光鲜亮丽,内部早已冻结成脆硬的危墙。
或许该有人掀翻这张赌桌了。当资本把企业当成投机筹码,当创新沦为融资工具,那些真正值得投资的长期价值反而在闪光弹般的钞票雨中黯然失色。最近听说有家小公司拒绝所有机构投资,用传统银行信贷慢慢打磨产品——这种“反潮流”的勇气,倒让我想起海明威笔下那个与大海搏斗的老人。虽然孤独,但至少每一寸航程都刻着人的尊严,而不是资本机器的冰冷齿轮。
在这个每五分钟就诞生一个新亿万富翁的时代,我们或许该重读皇帝的新衣——当所有人在欢呼平台经济的华服时,需要有个孩子指着那片虚无问:你们到底在为什么举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