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理书房时,翻出三年前打印的第一份证券账户对账单。纸张已经泛黄,但那个-37.6%的收益率数字依然刺眼。我盯着看了很久,突然想起开户时客户经理那句”年化10%很轻松”——现在想来,那语气轻快得像在推荐奶茶新品。
证券理财到底安不安全?这个问题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王婶的经典反问:”你说菜刀安全吗?切菜时是工具,打架时是凶器。”证券账户里的数字游戏何尝不是如此。
很多人把”安全”理解成保本保息,这恐怕是最大的认知陷阱。我最初也这么天真——精心挑选了五只”稳健型”基金,分散在不同行业,甚至还学了点技术分析。结果2022年那波回调来时,所有持仓齐刷刷泛绿,像约好了集体跳水。那时才明白,所谓分散投资不过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破篮子里”。
最讽刺的是,真正让我亏钱的不是某只暴雷的股票,而是自以为聪明的操作。每天盯着分时图做T+0,手续费吃掉预期收益;听说新能源是风口就全仓杀入,刚好买在山顶;止损线设了又改,总幻想明天能反弹。这些操作背后,是人性对安全感的畸形追求——总想抓住点什么,反而把口袋掏得更空。

但你说证券理财完全不安全?我邻居张老师定投沪深300指数五年,期间经历贸易战、疫情、地缘冲突,年化居然还有8%。他的秘诀是”把证券账户密码交给老婆改掉,每年春节才登录看一次”。这种反人性的”懒人策略”,反而暗合了价值投资的真谛——安全边际不是靠计算得出的数字,而是用时间烫平波动的心态。
最近和做量化交易的朋友聊天,他提出个有趣观点:现代人过度关注账户安全性,却忽略了个更危险的陷阱——认知安全。当我们盲目相信明星基金经理、跟风买入网红ETF时,实际上是把思考主权交给了别人。这比市场波动可怕得多,毕竟亏的钱还能赚回来,被驯化的思维却很难重启。
现在我的持仓里依然有证券理财,但已经学会用”赌场资金”的心态对待——只用闲钱,设定硬止损,允许自己犯错。安全与否从来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使用者对自己清醒程度的拷问。就像再好的跑车交给醉驾司机都是凶器,再高风险的产品给明白人也能玩出稳健收益。
最后分享个血泪教训:永远别相信任何承诺”绝对安全”的证券产品。真正值得信任的,永远是那个收盘后敢对着交割单复盘到凌晨的自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