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连续创业者第三家公司刚走到B轮,半瓶威士忌下肚后他突然问我:“你说咱们这融资游戏,到底是在跑马拉松,还是在给资本家表演斗兽场?”他眼睛里那种混杂着亢奋与疲惫的光,让我想起三年前在望京SOHO电梯里遇到的某个CTO——领口沾着咖啡渍,手指不停刷新邮箱,像是在等待救赎的判决书。
融资轮次本质是时间赎买券
很多人把ABC轮简单理解为“种子-A轮-B轮-C轮-IPO”这条线性路径,但真相是,每个字母背后都是创业者用股权兑换的时间券。A轮买18个月产品迭代时间,B轮买12个月市场扩张时间,C轮可能只够买6个月上市冲刺时间——越到后期,单位时间的赎买成本呈指数级飙升。
我见过最讽刺的案例是某生鲜电商,C轮融资发布会上CEO意气风发地说“资金储备足够烧三年”,结果九个月后就开始传裁员消息。资本给的从来不是安全垫,而是加速器,这点很多创始人到签TS(投资条款清单)时都没想明白。

投资人真正在投资什么?
早期看团队,成长期看数据,后期看模式——这套标准话术在路演时听听就好。真实决策逻辑往往更混沌:某基金合伙人因为我司CTO和他都玩帆船运动就过了会;另一个项目因为创始人离婚官司可能影响股权结构被一票否决。人性层面的变量,永远比Excel财务模型里的假设更致命。
还记得2019年帮某AI公司做尽调时发现个诡异现象:越是头部机构,越喜欢在C轮押注那些数据平平但创始人极具煽动性的项目。后来某位MD酒后吐真言:“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赌的不是成功率,而是接盘侠的想象力。”
轮次边界正在加速崩塌
现在再看融资节奏,传统ABC轮划分正在失准。有公司半年连跳三轮(比如某新能源车企从Pre-A到B轮只用了11个月),也有公司卡在A+轮三年动弹不得。更值得玩味的是,越来越多公司开始玩“轮次隐身术”——把E轮说成C+轮,或者用可转债工具模糊轮次概念。
这种叙事混乱背后,是资本与创业者的合谋。投资人需要新鲜故事维持基金募资节奏,创业者需要保持“仍在上升期”的公众认知。就像某位FA朋友说的:“现在除了工商系统里登记的股东名册,对外公布的轮次信息起码有30%的修辞学成分。”
当融资成为目的本身
最让我警惕的是,某些创业项目正在异化为“专业融资工具”。团队配置完全为路演打造(必配斯坦福背景CTO和麦肯锡背景COO),业务数据经过精密剧本设计,甚至连用户增长曲线都带着明显的“投资人友好型”特征——每月最后一周必然出现拉升波峰。
这类项目往往能顺利走到C轮,但就像精心排练的戏剧总会在某个时刻穿帮。去年爆雷的某跨境电商,融资PPT里80%的“技术创新”其实是外包团队做的演示动画,这种用资本燃料维持的海市蜃楼,最终崩塌时连灰烬都带着财务模型的焦糊味。
或许老王说得对,当下融资游戏越来越像古罗马斗兽场——创业者是角斗士,投资人是下注的贵族,而吃瓜群众永远分不清场上流淌的是热血还是番茄汁。唯一确定的是,当钟声敲响时,没有人能真正带走竞技场上的金币,它们最终都会熔铸成新的镣铐与奖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