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盘了,同事老王探头过来:“今天收了多少点?”我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数字,突然觉得这个问法特别有意思——我们真的在乎那几位数字吗?还是说,我们想问的其实是“今天亏了多少”或者“明天该不该跑”?
去年在陆家嘴某私募交流会上,一位基金经理酒后吐真言:“指数就是个心理按摩师。”当时觉得这话太偏激,现在越想越有味道。大盘涨了200点,你的股票可能还在水下趴着;指数跌穿3000,某些板块反而在偷偷创新高。我们对着上证指数高谈阔论时,像极了对着天气预报讨论全球变暖的出租车司机——既宏观又空洞。
最近有个反常现象让我睡不着觉:越是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盘面越是死气沉沉。上周降准消息出来后,大盘高开低走收出长阴线,营业部里老股民们相视苦笑:“又骗进来一批”。这种政策免疫反应特别像青春期叛逆——你越说要涨,我越要跌给你看。或许A股真的进入了某种中年危机,既不相信童话也不相信奇迹。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谈论“多少点”时,其实是在参与一场大型行为艺术。机构盯着北向资金做波段,游资看着龙虎榜玩击鼓传花,散户则捧着手机在利好利空间反复横跳。我认识的一位私募朋友甚至开发了“情绪指数”,通过爬取股吧关键词频次来预判短期波动——据说比看财报管用多了。
收盘后数字会定格,但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那些连夜调整的量化模型,那些紧急召开的投策会,那些在雪球上刷到凌晨的散户,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解读着同一个数字。或许明天开盘时,我们该问的不是“多少点”,而是“你相信什么”——毕竟在这个市场里,有时候信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
(写完看了眼时间,23:17,距离下一个交易日开盘还有9小时43分钟,足够大多数人改变三次主意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