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市日,我们到底在逃离什么?》
今天早上七点半,闹钟照常响起。我迷迷糊糊摸过手机,习惯性点开股票软件——一片灰白。愣了五秒才反应过来,哦,今天休市。
说实话,第一反应不是失望,反倒是松了口气。那种感觉,就像突然被告知今天不用考试的学生,虽然明知逃不过明天,但至少能偷得一日闲。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馆偶遇的老张。他当时盯着手机屏幕,手指神经质地刷新着行情,连咖啡凉了都没察觉。“每天开盘四个小时,心跳速度就没下过100,”他苦笑着对我说,“有时候真希望交易所多放几天假。”
也许我们都该感谢这些强制性的休市日。不是因为我们真的需要休息,而是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被忽略的事实:在永不停歇的K线波动中,我们早已把投资异化成了一种病态的日常消遣。上周我统计过,自己每天查看行情的次数高达87次——这哪是在投资,分明是在给多巴胺系统注射间歇性毒品。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抱怨“今天又没行情可看”时,本质上和抱怨“今天赌场怎么不开门”没有任何区别。现代金融体系把交易成本降到近乎为零的同时,也把我们变成了巴甫洛夫的狗,对着每根红绿柱状图流口水。
我认识的一个私募基金经理说得更绝:“现在大部分人炒的不是股票,是寂寞。”这话虽然难听,但想想确实如此。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拼命抓住股价波动这个看似客观的数字,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无处安放的焦虑找个具象化的载体。休市日最大的价值,就是强行把我们从这种集体幻觉中拽出来片刻。
当然有人会说,可以利用休市日研究基本面、读财报。但据我观察,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所谓的“研究时间”,最后都沦为了在股吧里刷口水帖,或者对着已经发生的行情图进行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真正有价值的思考,反而需要远离市场噪音才能产生——这大概就是巴菲特坚持住在奥马哈的原因。
下午路过证券营业部门口,看见几个老股民坐在台阶上打扑克。突然觉得这个场景很有隐喻意味:当赌具被暂时收走,人类终究会找到其他方式来填补那种对随机性的迷恋。区别只在于,扑克牌的输赢至少不会让你第二天醒来发现半辈子积蓄蒸发了一半。
或许我们应该更极端一点——为什么不试行每周交易四天?虽然这听起来像金融异端,但仔细想想,纳斯达克和纽交所的电子化系统完全支持7×24小时交易,我们坚持保留交易日休市和午间休市,本质上是在用19世纪的交易节奏应对21世纪的资本流动。这种刻意的“低效”,说不定正是金融系统最后的防波堤。
收盘时间到了——虽然今天根本没有开过盘。我关掉依然灰白的行情软件,突然意识到这是半个月来第一次在下午三点没有心跳加速。窗外阳光很好,或许该出去走走。毕竟等到明天开盘,我们又要开始集体扮演那个紧张兮兮的、对着数字波动喜怒哀乐的现代投资者了。
你说,到底是我们驯化了市场,还是市场驯化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任何技术分析都值得在休市日好好想一想。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