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第一次听说安德烈·伊戈达拉转型做投资人时,我的反应和大多数人一样:“又一个退役球星跟风玩VC?”毕竟这年头,从球场转战资本圈的名人实在太多了——有些人可能连资产负债表都看不明白,就敢在推特上大谈颠覆性创新。
但伊戈达拉不一样。这老哥在球场上就以高篮球智商著称,永远知道什么时候该切入,什么时候该分球。现在他把这种时机把控能力带到了投资领域,反而让我觉得比那些整天把”赋能””赛道”挂嘴边的硅谷精英更靠谱。
去年在旧金山参加科技峰会时,我亲眼见过他如何应对一场投资人圆桌讨论。当其他VC都在滔滔不绝地吹捧自己的投资组合时,伊戈达拉却突然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90%的体育科技创业公司活不过三年?”全场顿时安静了。他随后慢条斯理地分析起运动员真实需求与科技产品之间的认知鸿沟,那种洞察力根本不像个”玩票的退役球员”。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投资哲学——完全延续了他的球场风格。在勇士队时期,他从来不在乎常规赛数据,总是把能量留到关键时刻。现在做投资也是如此,不像有些投资人每个赛道都要插一脚,他专注在少数几个领域深度布局。我记得他说过:”看到好项目就扑上去,和看到空位就投篮一样愚蠢。真正的机会需要等待最佳传球路线。”

不过说实在的,他的某些投资选择确实让人捏把汗。比如去年领投那家做智能运动绷带的初创公司,当时很多专业投资人都觉得这个赛道太窄。但事实证明他又赌对了——今年NBA新规对运动员防护设备的要求修改,让这家公司的估值半年翻了三倍。这种对行业政策风向的敏感度,恐怕只有真正在联盟里混过十几年的人才能具备。
有意思的是,他在投资圈的人脉搭建方式也很有运动员特色。不像传统VC那样通过各种正式酒会建立联系,他更擅长组织小型篮球赛来撮合交易。我听说某笔2000万美元的融资协议,根本就是在球场休息室里敲定的。这种”球场社交”的效果意外地好——毕竟当你在球场上被对方隔扣之后,很难再在谈判桌上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但伊戈达拉模式真的值得模仿吗?我倒觉得要打个问号。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职业运动员的特殊资源上:其他投资人要花重金聘请的行业顾问,可能就是他昨天刚一起训练的队友;普通VC需要层层调研才能获取的行业内部信息,他打个电话就能问到关键人物。这种资源优势,普通投资人根本复制不了。
有时候我不禁在想,或许职业体育圈才是真正培养投资人的绝佳场所。在那里你要学会在百分之一秒内做出决策,要懂得什么时候该冒险出手什么时候该保守应对,要面对成千上万人的质疑坚持自己的判断——这些素质,简直是为投资行业量身定制的。
伊戈达拉最近在播客里说过一段话特别有意思:”投资和防守詹姆斯是一个道理——你明知道他会往右路突破,但还是会被假动作骗到。关键不是预判所有可能性,而是留出调整重心的余地。”这种充满体育隐喻的投资哲学,可能正是很多科班出身的投资人最欠缺的东西。
说到底,伊戈达拉的投资故事最打动我的,不是他赚了多少钱或者投出了多少个独角兽,而是他证明了跨界思维的价值。当所有人都沿着既定赛道奔跑时,那个懂得切换赛道的人反而可能找到真正的蓝海。就像他曾经在总决赛做的那样——当所有人都在关注库里和汤普森的三分雨时,真正决定比赛走向的,往往是那次出其不意的抢断快攻。
(写完重读时突然想到:也许我们应该警惕对这种”明星投资人”的过度追捧。毕竟当潮水退去时,我们才能看到谁在裸泳。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