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几个老同学喝酒,聊到房贷压力时,老王突然掏出手机给我们看他的”睡后收入”——人人贷平台上每月准时到账的利息,像极了数字时代的收租老爷。那一刻,酒桌上突然安静得能听见冰塊融化的声音。
说来讽刺,我们这代人从小被教育”别跟朋友谈钱”,现在却要把血汗钱借给屏幕那端陌生的”张先生李女士”。有次我亲眼看见邻居阿姨在菜市场为三毛钱和小贩磨嘴皮,转身就在人人贷上投了五万块给某个号称做有机农业的借款人——这种分裂感,就像看见素食主义者偷偷啃鸡腿。
我至今记得第一笔投资违约时的情形。那个借款标的故事写得比言情小说还动人:农村青年创业养生态黑猪,配图里憨厚的笑容和沾着泥点的胶鞋,任谁看了都想帮一把。结果黑猪没养成,借款人倒像人间蒸发。后来催收团队发来的现场照片里,只有一个破败的猪圈和几袋发霉的饲料。这事让我悟出个道理:在互联网金融里,最不值钱的就是故事。
但你说这平台真的一无是处?倒也不是。去年有个90后姑娘借了八万块开陶艺工作室,每周在借款动态里更新拉坯视频。有次窑温没控好,一炉作品全裂成抽象艺术,她居然开了场直播边哭边修坯。现在她的陶器在文创市集卖到脱销,最近一条动态是晒出结清证明和送给投资人的手工茶杯。这种参与感,比冷冰冰的银行理财多出几分人味儿。

现在的理财吧里总飘着某种魔幻现实主义气息。有人用Python写脚本自动抢标,有人在深夜发帖分析借款人身份证照片背后的蛛丝马迹,更有个退休会计每天记录每个标的的还款延迟秒数——这哪是理财论坛,分明是当代人间观察样本库。
最让我警醒的是某次线下交流会,当得知某个连续投标200次的”大神”其实是位渐冻症患者时,所有关于年化收益的讨论突然失了声。他用眼动仪在屏幕上敲出一行字:”这是我能留给妻儿的,最后的能力。”
或许我们早该明白,当理财遇上社交,当风控遇上人性,本质上都是在赌博——只不过赌的不是点数大小,是屏幕那端陌生人的良知与命运。现在每次点击”立即出借”前,我总会想起老家屋檐下的燕窝,那些衔泥垒巢的燕子,大概从不考虑这泥巴是从谁家田里衔来的。
(突然弹出还款到账的推送,打断了思绪。嗯,今天违约的那位餐饮店主,居然补上了逾期23天的本息,还多付了8.7元罚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