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问:”你说现在这形势,买理财到底安不安全?”我没直接回答,反而问他:”你去年买的那个网红基金,现在还捂着呢?”
老王的表情瞬间垮了。我太熟悉这种表情了——去年这个时候,他还在朋友圈晒收益率,活像个华尔街之狼。
这事儿让我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多数人问”理财会不会亏本金”时,潜意识里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安慰。就像小孩问”打针疼不疼”,你总不能冷冰冰地掏出解剖图讲解神经分布吧?
我有个不太讨喜的观点:执着于”保本”的理财观念,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偷懒。去年某知名银行R2级理财出现亏损时,投诉电话被打爆。但仔细想想,说明书第47页用六号字明确写着”非保本浮动收益”,只是没人愿意费劲去读。

记得2015年股市狂欢时,连小区保安都在讨论K线图。当时有个阿姨跟我说:”姑娘,现在买什么都赚,就看胆子大不大。”结果呢?后来她在营业部长椅上抹眼泪的样子,我至今记忆犹新。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用”会不会亏本金”来评判理财时,已经落入了非黑即白的陷阱。就像问”开车会不会出车祸”——特斯拉和二手奥拓能一样吗?货币基金和股权私募是一回事吗?
我越来越觉得,现代人对待理财的态度特别分裂。一边在直播间抢9块9包邮的商品比价三小时,一边敢把半辈子积蓄投向根本搞不懂的结构化产品。这种精打细算与盲目豪赌的诡异结合,简直堪称当代金融行为艺术。
上个月帮我表姐整理持仓时发现,她同时持有年化2%的定期存款和杠杆率300%的期货ETF。问她为什么这么配置,她说:”银行经理说这个稳健,抖音博主说那个赚钱。”听得我太阳穴直跳。
或许我们该换个问法。不是”会不会亏本金”,而是”我能不能承受最坏的结果”。就像跳伞前不该问”降落伞会不会故障”,而该问”万一故障了怎么办”。这个思维转变,比任何理财技巧都重要。
最近元宇宙概念火爆时,有个95后跟我说:”亏了就当氪金玩游戏了。”这种新一代的风险认知,倒是让我这个老金融民工挺受启发——有时候我们对本金的执念,反而错过了更重要的东西。
说到底,理财本质上是在经营风险,而不是逃避风险。就像冲浪手要学的不是如何避开所有浪头,而是怎样在浪涛中保持平衡。这个道理,我花了三支踩雷的股票才想明白。
所以下次有人再问我这个问题,我大概会反问:”你愿意用多少本金,买一个看清自己风险偏好的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