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深圳湾科技园等人,朋友迟到半小时,我就在停车场数了数充电桩——12个车位,8个桩,3台车在充电,剩下5个桩亮着故障红灯。穿着工服的维修师傅边拆设备边嘟囔:”这月第七个模块烧了,厂家配件还卡在物流上。”
这个画面突然让我想起三年前参加某新能源峰会时,台下投资人眼里闪烁的狂热。当时有个PPT页面让我记忆犹新:中国车桩比6:1,距离1:1的理想状态存在千万级缺口——这句话像魔咒般催生了无数创业计划书。但现实是,当你在高德地图搜”充电站”,市中心密密麻麻的红点简直像电子麻疹。
我见过最荒诞的场面是在某三线城市新区。政府规划的”智慧充电公园”里,20个直流快充桩像钢铁卫兵般整齐排列,地面缝隙里野草长了半人高——运营方去年就撤场了,因为日均服务车辆不到3台。这些每台成本8万的设备,现在最大的功能是给附近大爷当晾衣架。
不是说充电桩不该投,而是太多人根本没算明白账。你以为赚的是电费差价?某头部运营商朋友给我看过后台数据:峰谷电价差撑死每度赚3毛,但120kW直流桩每小时电损就够买两杯奶茶。更别说那些看着时髦的V2G技术,现在电动车电池质保条款里明晃晃写着”频繁充放电影响保修”——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某品牌推广半年只有37个车主开通该功能。
最要命的是技术迭代速度。去年某品牌发布会上的”5分钟补能200公里”听起来很美好是吧?但你知道这意味着现有95%的充电桩要淘汰。就像当年手机快充从18W跃迁到240W,那些投资共享充电宝的现在看着满街200W快充手机是什么心情?
有次和做地产的朋友算过笔账:市中心商场停车位月租金800元,改造成充电车位后日均增收不到60元(扣除平台抽成和运维成本),但前期改造投入够收两年租金。更魔幻的是,某些充电桩企业估值竟比他们所在商场还高——这到底是在投资基础设施,还是在炒作新能源概念股?
当然也有真赚到钱的。我认识个在318国道做充电站的老哥,把光伏板架在顶棚,储能电池用退役动力电池组改装,柴油发电机当备用电源。虽然看着像废土风格科幻片场,但靠着独门生意,单桩日利润率比市区高200%。他说秘诀是”别跟着资本热潮走,要找电网不愿意铺线的真空地带”。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充电桩”的定义。它根本不该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流量入口,而是像加油站一样需要精密测算的能源节点。那些幻想通过APP引流做汽车后市场生态的,不妨去看看加油站便利店的净利润率——中石化财报显示非油业务占比至今没超过3%。
下次再有人拿着充电桩投资计划书找你,建议先问三个问题:设备寿命周期内能经历几次技术迭代?本地电网扩容成本谁承担?以及最关键的——当固态电池量产时,你这根桩是不是只能当废铁卖?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