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暴政:当ROI成为现代人的精神牢笼
上周和一位创业的朋友喝酒,他醉醺醺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满屏的Excel表格:”你看,这个季度的ROI终于达标了。”说这话时他眼神涣散,像是刚完成一场献祭仪式。我突然想起五年前在798艺术区遇到的流浪画家,他当时叼着烟头嘲笑我西装革履的模样:”你们这些精英啊,连呼吸都要计算投资回报率吧?”
ROI本质上是个冷血的暴君。它用看似客观的数字,把人类复杂的行为压缩成单调的百分比。某家互联网大厂最近要求程序员在代码注释里标注工时ROI,这荒诞得就像要求诗人给每行诗标注情感收益率。更可怕的是,我们正在被这种思维异化——去年我强迫症般地计算阅读每本书的”认知ROI”,结果三个月没碰任何虚构类作品,因为小说”无法产生即时价值”。
但真正吊诡的是,最高明的ROI计算往往看起来像在浪费资源。我认识的一位投资人常年资助毫无商业前景的先锋戏剧,直到某天他旗下直播平台的互动模式意外借鉴了实验话剧的沉浸式设计,带来爆发式增长。这就像在沙漠埋种子,你永远不知道哪颗会突然破土而出。
情感领域的ROI悖论更值得玩味。现代人谈恋爱都要暗自计算付出回报比,结果越是精打细算越容易遭遇情感破产。我表妹的分手理由堪称时代注脚:”他连晚安吻都要衡量时间成本。”反倒是那些看起来”亏本”的投入——彻夜倾听朋友哭诉、陪老人慢悠悠地散步、给陌生人无目的的善意,往往在某个意想不到的维度获得超额回报。

或许我们应该重建ROI的认知维度。东南亚某渔村的计算方式令人触动:他们衡量渔船ROI时必然计入”带回的故事数”这个参数。就像我父亲那代工匠,他们计算一把紫砂壶的回报时,永远包括壶身包浆的润泽度、使用者嘴角的笑意、以及可能传承三代的时间跨度。
当下元宇宙概念火爆,但没人敢承认VR会议的根本缺陷——它过滤掉了咖啡间偶遇时灵光乍现的ROI。就像真正值钱的从来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数字背后那些无法量化的东西:团队眼中未熄灭的光,客户脱口而出的”相信你们错不了”,甚至失败项目里埋着的认知种子。
最后说个黑色幽默:某天我突发奇想计算冥想ROI,结果在纠结”每分钟冥想成本与专注力提升比值”时,完美错过了整个冥想时段。这或许就是现代人的宿命——我们越是追逐回报,越可能丢失那些真正产生回报的东西。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