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有了温度:国投创丰的另类生存哲学
上周和一位做早期投资的老友喝酒,他半醉半醒间突然蹦出一句:”你说现在这些国资背景的PE,像不像穿着西装的少林武僧?既要恪守清规戒律,又得在江湖里真刀真枪地干架。”这话让我端着酒杯愣了半晌,突然想起最近在关注的那家有点特别的机构——国投创丰。
说实话,最初注意到他们是因为个挺偶然的事。去年冬天参加某半导体论坛,隔壁坐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工程师,聊天时突然提到:”我们B轮那会儿差点断粮,最后是国投创丰顶着压力投的。你猜他们尽调时最关心什么?不是毛利率,是问我们核心团队有没有给父母买商业保险。”这种反套路的操作让我当时就记下了这个名字。
后来特意研究了下他们的投资组合,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在别人扎堆抢消费赛道的2019年,他们悄悄布局了5家工业软件企业;等去年元宇宙概念火爆时,反而开始投资农业无人机。这种逆周期操作让我想起小时候下象棋的老爷子总念叨的”棋看三步”——在资本市场的狂欢里保持冷清,需要的不仅是眼光,更是一种定力。
有次和某被投企业的90后CEO聊,他说了个细节:疫情期间开董事会,别家投资方都在追问线上转化率,国投创丰的董事却先问仓库保安的核酸检测方不方便。这种看似”不专业”的关怀,反而让团队觉得”这家股东是把我们当人看的”。资本的温度计到底该量什么?或许不只是报表数字,还有组织毛细血管里的信任度。

不过最让我琢磨的是他们的退出策略。看过他们某个高端装备项目的退出案例,没有选择IPO扎堆,反而通过上市公司并购退出,给创始团队留了15%的股份继续经营。这种”不追求极致回报”的哲学,在当下追求百倍回报的VC圈里,简直像是个异类。但仔细想想,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的可能正是这种”慢资本”的耐心。
最近在看他们碳中和领域的布局时注意到个现象:每个被投企业都要做ESG压力测试,但不是模板化的问卷,而是真的派团队去青海光伏电站数野牦牛的数量,去云南锂电池工厂查雨水收集系统。这种较真劲儿让人想起农耕时代的”看天吃饭”——资本或许最终还是要学会与自然共处。
有件事特别有意思:他们内部有个”十年复盘会”制度,不仅分析成功项目,更要把失败案例做成三维解剖图。某次流出的会议纪要里,有句话被红笔圈了出来:”我们错判的不是技术路线,是人性对改变的恐惧程度”。这种把认知偏差当标本研究的做法,倒像是把投资做成了行为实验。
说到底,在全民PE的时代里,国投创丰这种带着国资基因又市场化运作的机构,像是在走钢丝——既要完成国家战略部署的”规定动作”,又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里做出漂亮的”自选动作”。但或许正是这种二元性,反而让他们避开了资本市场的群体性癫狂。
临走时那位工程师还说了个细节:签约那天,投资经理从双肩包里掏出瓶二锅头,说”等你们做到国产替代那天,咱们拿这个庆功”。现在想来,资本市场的史诗,或许本就是由无数个这样带着烟火气的瞬间写成的。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