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记得2018年那个潮湿的梅雨季。当时还在某商业银行国际部做结算的我,接到一通带着福建口音的电话:”小妹,帮忙查笔美金到账没?账号尾号3489。”核对信息时,系统显示这笔20万美元的汇款备注是”家具出口”,但付款方却是家注册在维尔京群岛的空壳公司。当我委婉表示需要补充材料时,电话那头突然传来一声冷笑:”你们行长上个月在澳门永利的VIP厅,可是收了我们老板送的劳力士。”
这种赤裸裸的威胁,在跨境资金监管的灰色地带简直像每日晨会般寻常。
一、蚂蚁搬家的艺术
真正的老江湖从不玩华尔街之狼那套张扬把戏。我见过最精妙的操作,是某跨境电商平台用”虚假退货”洗钱——买家在深圳华强北下单1000台标价500美元的”高端耳机”,收货后立刻申请退货,但退回的却是义乌产的仿品。一来一回,境外账户上凭空多出的50万美元就成了”合理亏损”。这种套路精妙之处在于,它完美利用了跨境电商”单笔小额、总量巨大”的特性,像千万只蚂蚁叼着外汇碎屑穿过海关的栅栏。

二、监管的悖论
讽刺的是,越是加强外汇管制,地下钱庄的汇率反而越有竞争力。去年有个做医疗器械出口的客户跟我算账:通过银行正规渠道换汇,算上各种审核材料和时间成本,实际汇率要比牌价损失2.3%;而找地下钱庄,不仅能即时到账,还能拿到比央行挂牌价高1.5%的”优惠价”。这让我想起经济学教授说过的那句话:”当管制创造的套利空间超过法律风险时,走私就变成了理性选择。”
三、人性账簿上的暗码
有次在珠海拱北口岸的茶餐厅,偶遇过一位退休的海关缉私队长。他抿着冻柠茶说:”你们银行看到的数字游戏,在我们这儿都是活生生的人。”他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水客们把百元美钞卷成香烟粗细,塞进防晒霜软管里,每次带20管过关,赚300块劳务费。而指挥他们的”货主”可能正坐在澳门赌场的包间里,用这些钞票下注。”知道最荒诞的是什么吗?这些钱最终又通过赌场洗白,变成合法筹码回流到内地。”
(写到这里突然接到老同事微信,说当年那个威胁我的福建账户去年在柬埔寨西港落网了。而曾经给我们行长送表的”老板”,现在正用区块链技术搞新型虚拟货币跨境支付——你看,连黑产都在产业升级。)
或许正如那位缉私队长醉后说的:”外汇就像水,总要往阻力最小的方向流。我们建的堤坝越高,地下暗河就越汹涌。”如今每当我看到新闻里破获地下钱庄的报道,总忍不住想:那些被冻结的账户背后,是不是也有个像我当年一样战战兢兢的银行职员,正对着系统里某个可疑的”家具出口”备注发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