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陪朋友去银行办业务,听见隔壁柜台的大妈激动地拍着桌子:”什么叫不保本?我存了十年都是这个利率!”柜员小姑娘涨红着脸一遍遍解释新规,那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银行的信任,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国家兜底”的旧梦里。
银行理财早就不是父辈时代那个”高息存款”了。现在的产品说明书长得像毕业论文,底层资产可能是城投债、ABS甚至境外衍生品。我有次买了一款号称”稳健增值”的产品,后来发现它居然嵌套了三层资管计划,最终投向了一批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应收账款——这和我直接去买股票基金有什么区别?除了多付一层银行管理费。
更讽刺的是风险评级机制。去年某股份制银行R2级(中低风险)产品竟然出现了单日暴跌5%的纪录,客服的解释是”债券市场波动”。这让我想起咖啡店标”微糖”却甜到发腻的拿铁——所谓的风险等级,不过是金融机构自己贴的标签罢了。
真正让我警觉的是去年帮父母整理资产时的发现。他们持有五款不同银行的理财产品,实际年化收益没有一个超过2.8%,但每款都收取0.15%-0.3%的固定管理费。算下来银行旱涝保收,投资者却在承担真实的利率风险。这种不对等让我想起超市里包装精美的果篮——表面光鲜的顶层水果下面,可能藏着快要腐烂的底货。
当然也有人真的通过理财赚到钱。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就直言:”现在聪明人都在银行理财里‘淘金’——不是买产品,是研究他们的资产配置方向然后自己跟投。”这就像米其林餐厅的食客偷师主厨的配方回家复刻,虽然讽刺,但或许才是理财的正确打开方式。
最近监管要求实行”净值化披露”,每天波动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习惯”装睡”的投资者或许是种折磨,但长远看,或许能打破我们对银行刚兑的迷思。就像被迫拆开玩偶的孩童,虽然会为里面的棉絮失望,但终究要面对真实。
说到底,银行理财正在经历祛魅的过程。当那些精美的折页宣传单不再承诺确定收益,当每个购买决定都需要我们自己掂量风险,或许这才是金融回归本质的开始——没有救世主,只有对自己选择负责的成年人。
只是不知道下次再遇到拍桌子的大妈时,我们能不能给她一个比柜员更好的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