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创业:一场关于”关系”的精致豪赌
去年冬天,我在杭州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老同学小林。他西装革履,正对着手机唾沫横飞地推销着什么。等他挂断电话,我才知道这个曾经的文学青年,现在做起了”私域流量运营”——说白了,就是在微信里卖货。
“现在谁还看公众号啊?”他抿了一口38块的拿铁,”都在玩社群裂变、个人IP打造。”我突然意识到,微信创业这件事,早已不是我们记忆中那个发发朋友圈就能赚钱的黄金年代了。
一、从”连接”到”榨取”的异化之路
记得2014年那会儿,我帮朋友的土特产店打理微信公众号。那时候随便发篇”大山里的美味”,阅读量轻轻松松破万,转化率高得吓人。现在想来,那可能是微信生态最后的纯真年代。

如今的微信创业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游戏。你看那些教人”微信创业”的课程,核心套路出奇地一致:打造人设→加满5000好友→批量发朋友圈→社群转化。有个做知识付费的朋友跟我炫耀他的”标准化SOP”:周一发励志故事,周三晒学员反馈,周五必须制造焦虑。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月入十万不是梦。
但问题在于,当所有人都开始用同一本剧本演戏时,观众迟早会识破这场集体幻觉。我认识的一个宝妈,去年在微信卖童装还能月赚两三万,今年同样的方法连五千都困难。”好友们好像突然都免疫了,”她苦笑着说。
二、流量幻觉与关系通胀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现在微信创业者的通讯录里,可能90%都是”商业关系”。我的健身教练阿杰有7个微信号,每个都加满了5000人。”但真正会买课的,还是最初那批线下认识的会员,”他坦言。
这让我想起经济学里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微信关系链被过度商业化,真实的社交价值反而被稀释了。去年某知识付费大V翻车事件就是典型——号称百万粉丝,推出的新课却只卖出几百份。那些沉默的”好友”数字,终究变不了现。
更吊诡的是,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型的”关系通胀”。十年前,微信好友申请是个需要斟酌的决定;现在,扫个码就能成为”商业伙伴”。当”认识”变得如此廉价,建立在弱关系上的商业模式自然越发脆弱。
三、幸存者的秘密
不过话说回来,确实有人能在微信里持续赚钱。我家楼下水果店的王姐就是个例子。她不用什么裂变工具,就老老实实在朋友圈发当天到货的水果,偶尔拍些切果盘的视频。三年下来,微信订单占了她营业额六成。
仔细观察这些”幸存者”,会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把微信当工具而非捷径。王姐的客户大多是在实体店买过水果后加的微信,这种基于真实交易的信任关系,比任何营销话术都管用。
另一个案例是我表姐的插画工作室。她坚持每周在公众号更新创作手记,不搞抽奖不卖课,就认真分享创作过程。两年积累下来,反而接到了不少品牌合作。这或许印证了一个反直觉的道理:在人人都在”收割”的时代,愿意”种植”的人反而能活得更久。
四、未来的可能形态
最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一些95后创业者开始回归”小而美”的微信商业模式。比如我认识的设计师阿康,他只服务30个固定客户,每个季度涨价一次。”比起盲目扩张,我更在乎服务品质,”他说。这种模式在传统商业教条里简直离经叛道,却意外地活得滋润。
或许,微信创业的下半场会呈现两种分化:一端是资本驱动的规模化变现,另一端是手艺人式的精准服务。中间那些既没有资本优势又缺乏独特价值的玩家,很可能会被无情淘汰。
夜深人静时,我常想起小林在咖啡馆说的那句话:”现在做生意,得先学会在微信里做人。”当时觉得矫情,现在细想,这可能是对微信创业最精辟的总结。当所有技巧都被穷尽时,最终决定胜负的,或许还是最原始的商业本质——你能否提供真实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毕竟,再精妙的套路,也敌不过人心向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