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老张上周约我喝酒,两杯下肚就开始捶桌子:“十年积蓄啊!全砸在那个‘避险天堂’里了!”他说的天堂指的是黄金——去年这个时候,所有财经博主都在喊“乱世藏金”,现在金价跌穿他成本线20%,割肉都嫌刀钝。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同情他。倒不是冷血,而是这类故事从2008年次贷危机到疫情期间已经轮回了太多次。人们总在危机来临时扑向贵金属,像抓住救命稻草,却忘了稻草本身也会腐烂。
避险神话的裂缝
黄金真的能避险吗?从数据看,1970年代金价涨了十倍,但同期通胀率13.5%,实际收益可能还不如定期存款。更讽刺的是2020年3月疫情爆发时,金价和美股同步暴跌——说好的负相关性呢?
我认识个做量化交易的朋友,他电脑里有条公式:每当“经济危机”关键词搜索量暴增,下一季度黄金ETF净流入必创新高,再下个季度则大概率出现散户割肉盘。“人性比K线好预测多了”,他说这话时正在给模型调参,屏幕上的曲线像极了心电图。
庄家永不眠
某次行业饭局上,听个期货公司老总聊起个细节:国内某银行推出“纸黄金”业务时,在用户协议第37条用小字写着“银行有权在流动性不足时暂停赎回”。结果2022年俄乌开战那天,无数人发现账户显示“系统维护中”,等恢复时金价早已跳水。
更不用说那些带杠杆的贵金属TRF合约(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本质上是对赌协议。2014年大陆投资者因此亏损超千亿,当年新闻报道里那个厦门建材老板服毒自杀时,手里还攥着被强行平仓的短信。
比金属更贵重的是认知
我外婆有根5克重的金簪子,战乱时用它换过全家人的活命粮,改革开放后金价涨了二十倍她也没卖。“急用时能换馒头,太平年景能戴着好看,这就够了。”她这句话比任何财经教授的理论都深刻——贵金属的价值从来不在K线图里,而在它能否成为你生活系统的冗余备份。
现在老张把SUV卖了填保证金窟窿,每天坐地铁时总盯着广告屏上的金饰促销发呆。昨天他突然问我:“你说要是当初买成金条塞床底,现在会不会好受点?”我没忍心告诉他:2022年浙江破获的假冒金条案里,连银行抵押品都有钨芯镀金的。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