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估值:一场现代炼金术
上周三晚上,我和一位连续创业者老陈在798的某家精酿酒吧碰面。他抿了一口浑浊IPA,突然把手机推到我面前:”你看,这家做智能猫砂盆的公司,Pre-A轮估值2个亿?现在投资人都用脚指头算数吗?”屏幕上赫然显示着某知名机构的投资公告。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另一个场景:在杭州某共享办公空间,一位90后创始人用马克笔在白板上写下”2000万估值”时,手指微微发抖的样子。
估值从来不是数学题,而更像行为艺术。当FA(财务顾问)们拿着对标分析表跟你说”行业PS倍数中位数是8.2″时,他们不会告诉你这个数字其实比星座运势靠谱不了多少。我见过最荒谬的案例是某AI教育项目,因为创始人曾在谷歌任职,估值凭空多出30%——这大概就是职场经历带来的”品牌溢价”,虽然这位仁兄在谷歌其实只是个合同工。
但有意思的是,这种看似荒诞的估值逻辑背后,藏着套隐秘的生存智慧。早期投资人张姐有句名言:”在天使轮把估值压到地板价的人,往往A轮就会后悔。”她去年投的某个小程序项目,最初估值才800万,结果因为估值太低,后续融资时反而被质疑”是不是团队有问题”。你看,估值本质上是对人性的定价——恐惧、贪婪、从众心理,这些才是真正的乘数因子。
最近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经济下行期,估值方法论反而更疯狂。以前大家还装模作样算算ARR(年度经常性收入),现在直接比拼”想象力系数”。有个做元宇宙鞋子的团队,BP里赫然写着”参照Cryptokicks的NFT溢价空间”,虽然他们连个可量产的样品都没有。这种时候我总想起彼得·蒂尔那句话:最成功的公司往往是那些最初估值看起来最不合理的。

说到估值技巧,有个野路子值得玩味。某FA朋友透露,现在聪明创始人会在融资PPT第二页故意放张模糊的竞争对手估值对比图,”数字要小到刚好看不清,但大到让人产生FOMO(错失恐惧症)”。这招的心理学原理堪比奢侈品店的”锚定效应”——先在你心里种下个天文数字,后面实际报价就显得合理多了。
不过最让我警惕的是估值泡沫里的”共谋陷阱”。去年某次路演后的after party上,听到两个投资人醉醺醺地碰杯:”把估值抬上去,反正下一轮有傻X接盘。”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最终买单的往往是最后那个真相信”估值代表价值”的倒霉蛋。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某家宠物电商的估值居然超过全美宠物店年营收总和——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韵。
或许我们应该回归最朴素的逻辑:估值本质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而不是虚荣心的变现。下次当你看到某个估值数字时,不妨学学我认识的那位硅谷老油条——他总会问创始人两个问题:”你现在每年烧多少钱?”以及”你家保姆知不知道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问题检验生存能力,第二个问题检验市场认知度。简单粗暴,但比大多数估值模型都好用。
(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老陈发来消息:那家智能猫砂盆公司最新一轮融资搁浅了。原因?有投资人发现他们所谓的”独家专利”,其实淘宝上200块就能买到类似方案。你看,市场终究会戳破所有皇帝的新衣。)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