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遇见药瓶:一场关于人性与数字的豪赌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走廊里,目睹了一位老人反复数着皱巴巴的钞票。他颤抖的手指在药费和CT检查单之间来回比划,最后叹了口气,把其中一张单子塞回了口袋。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医药行业的每一个小数点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在买单。
也许你会说这太感性了——投资讲究的是理性。但当我研究医药类基金时,那个老人的影子总在数据图表间晃动。你看,这个行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我们希望医药公司研发出救命的药,却又害怕它们真的研发出太好的药。毕竟,一个被彻底治愈的病人,可就再也创造不了长期现金流了。
我跟踪过某知名创新药基金三年,发现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的重仓股里,慢性病用药企业占比总是最高的。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这些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群体,在基金经理眼中简直就是会走路的印钞机。有一次和基金经理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最好这些病既死不了人也治不好,这才是黄金赛道。”酒杯碰撞的清脆声里,我听见了资本最真实的心跳。
但你别以为这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去年某明星基金踩雷事件还历历在目——押注的明星抗癌药三期临床失败,单日净值暴跌7%。那天交易室里的气氛,比ICU病房还要压抑。有个90后研究员躲在楼梯间抽烟,嘟囔着:”这概率算得明明没问题啊…”你看,再精密的数据模型,也算不透人体这个黑箱。
最近生物科技板块的泡沫让我想起17世纪的郁金香狂热。现在但凡公司名字带”生物”、”基因”后缀,估值就能翻着跟头往上窜。有次参加路演,听着90后基金经理用元宇宙的概念讲解细胞疗法,我恍惚间觉得医药投资已经变成了某种科幻写作比赛。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想问题。与其追逐那些光鲜的创新药概念,不如看看那些生产仿制药的老牌企业。它们像勤恳的老黄牛,虽然讲不出动人的故事,但确实在让更多人吃得起药。这让我想起老家县城的药厂,虽然股价十年没太大动静,但每次回去都能看到拉货的卡车排成长龙——某种意义上,这种朴素的确定性,反而成了这个疯狂时代里最稀缺的东西。

说到底,投资医药基金终究是场价值观的抉择。你是要追逐那个可能改变世界但更可能让你血本无归的梦想,还是安心陪伴那些解决当下痛苦的传统生意?我的电脑旁边一直贴着那位医院老人的照片,这让我始终记得:每个涨停板背后是病房里的期待,每个跌停板背后是实验室里的叹息。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明天又要去给父亲的降压药续方了。不知道他吃的这款药,又被哪位基金经理重仓持有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