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BC创业:当理想主义撞上现实的南墙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五道口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大学同学小林。他西装革履,却掩不住眼下的青黑。”融资谈崩了,”他搅动着已经凉透的美式,”投资人说我们的YBC项目’太情怀’。”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创业狂欢的时代,”青年创业俱乐部”(Youth Business Club)这个曾经热血沸腾的概念,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祛魅。
一、理想主义的泡沫
记得2015年第一次接触YBC时,我被那种乌托邦式的创业氛围深深吸引。每周的创业沙龙里,年轻人捧着商业计划书,眼睛亮得像是揣着改变世界的密码。”我们要做中国的扎克伯格!”这样的宣言总能收获满堂喝彩。但八年过去,当年那些意气风发的面孔,90%已经消失在创业大潮中。
有个细节特别讽刺。某次路演会上,一个做有机农产品的团队在PPT里放了三页瓦尔登湖的摘抄,却在成本核算表里把包装预算少算了一个零。这就像当下YBC创业者的缩影——满脑子诗和远方,却算不清明天的盒饭钱。

二、创业教培的生意经
现在走进任何一家YBC孵化器,你会被各种创业课程海报淹没。从7天打造爆款到区块链财富密码,这些标价四位数的课程正在把创业变成一门行为艺术。我认识个95后姑娘,两年参加了11个创业训练营,笔记本攒了八本,至今没迈出实践第一步。
更吊诡的是,某些”创业导师”自己最成功的创业就是教别人创业。他们像传销组织一样兜售成功学,把精益创业里的概念翻炒成”21天速成秘籍”。上周我旁听某场讲座,当听到导师说”执行力比商业模式更重要”时,后排几个年轻人居然在做笔记——这句话的荒谬程度堪比”加油比发动机重要”。
三、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媒体总爱报道YBC走出的明星创业者,却绝口不提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我跟踪调查过杭州某YBC2019届的30个项目:3个勉强存活,1个被收购,26个悄无声息地死亡。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案例是”智能花盆”团队,他们产品迭代了七代,最后在直播间靠卖多肉植物才续上现金流。
这让我想起硅谷那个著名的比喻:创业就像跳下悬崖,在下落过程中组装飞机。但没人告诉你的是,大多数YBC创业者连螺旋桨都没摸着,就摔在了资本的岩石上。
四、或许该换个活法
最近深圳有家YBC开始尝试”反向创业”——先找客户需求再组团队,而不是先组团队再幻想需求。他们的第一个项目是帮城中村餐馆开发点餐系统,虽然不够性感,但三个月就实现了盈利。这种务实作风,反而让我看到了YBC本该有的样子。
说到底,创业不该是年轻人的集体狂欢,而该是解决问题的成年礼。下次再听到”我们要改变行业格局”的豪言壮语时,或许该问问:你准备先改变哪个具体用户的哪个具体痛点?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决定了创业故事的第一页是序章还是讣告。
(写完这篇文章的凌晨三点,我收到小林的微信:”决定去大厂打工了。”配图是撕碎的商业计划书。月光照在纸屑上,像撒了一地未实现的梦想。)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