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盯着手机屏幕上那个醒目的”认购成功”提示,突然感到一阵胃部抽搐。这是我今年第三次冲动认购新基金,前两次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某明星科技基金成立三个月净值跌去18%,另一只号称”创新药赛道黑马”的产品至今还在水面下挣扎。
说实话,现在的基金公司比网红直播间还会造势。上周收到的某新基金路演材料,PPT做得比科幻大片还炫酷,基金经理的履历光鲜得像是华尔街归来的传奇人物。但你知道吗?我后来托券商朋友打听到,那位经理实际独立管理产品不过两年半,所谓”超额收益”主要来自去年踩中新能源风口。
新基金最诱人的陷阱在于”净值1元起购”的心理暗示。很多人觉得老基金净值都2块3块了,新基金才1块简直像捡便宜。但这个逻辑荒谬得就像认为新上市的股票一定比茅台更有投资价值——净值高低和未来收益有半毛钱关系吗?
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大佬说过特别刻薄但真实的话:”新基金不过是给老基金接盘的漂亮盒子”。很多公司发新产品的真实动机,是给旗下那些规模过大、调仓困难的老产品找接盘侠。你想啊,当新基金建仓时,正好可以顺手接过老基金想抛售的筹码,这操作简直天衣无缝。
不过话说回来,新基金也未必全是坑。去年我小仓位参与的一只碳中和主题基金,确实吃到了政策红利。但关键是要分清什么是真创新,什么是换皮游戏。现在很多所谓”创新产品”,不过是把白酒、新能源、半导体换个比例重新包装,本质上还是追涨杀跌的套路。
有个很邪门的规律我观察很久了:每当基金销售火爆到需要比例配售的时候,往往都是市场阶段性见顶的信号。2021年初那些需要抢购的爆款基金,现在有多少还在水面下挣扎?投资这件事,人多的地方真的容易踩踏。

如果你非要试水新基金,我建议至少做三件事:第一,把招募说明书里”投资策略”部分逐字读完,别光看宣传海报的大字报;第二,查清楚拟任基金经理过去所有产品的最大回撤,牛市谁都会赚钱,熊市才能见真章;第三,等打开申购赎回后观察三个月,看看建仓节奏是否与宣传策略一致。
最近我突然想明白个道理:投资与其追逐崭新的产品,不如寻找历经牛熊考验的老将。就像找结婚对象,那些把净值曲线做得花枝招展的”小鲜肉”,可能远不如净值缓慢攀升的”老实人”来得可靠。
所以下次再看到”限额发售””末日比例配售”这些营销话术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到底是饥饿营销,还是真正的稀缺价值?有时候错过比踩坑更值得庆幸。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