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咖啡节,我无意间听到两个穿着始祖鸟冲锋衣的年轻人用”110029″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笑容——这串数字像地下组织的接头暗号,实则是易方达科讯的基金代码。在这个算法支配交易的时代,基金代码正在异化成某种亚文化标签,而这只老牌科技基,俨然成了Z世代的赛博投名状。
我翻出2015年的交割单,那时买入科讯更像是对创业板泡沫的焦虑性追涨。但如今的新基民,早就不看什么市盈率市净率——他们用”科技含量””赛道纯度”这些带着玄学色彩的新指标,在抖音直播间里用弹幕投票决定调仓节奏。有个95后基金经理私下跟我说,现在得把季报写得像科幻小说,最好能塞进”元宇宙算力基建””脑机接口伦理投资框架”这种词条,规模才能涨。
最荒诞的对比来自去年三季度:当科讯重仓的某芯片股因业绩暴雷暴跌时,其股吧里反而涌进大批抄底者,理由仅仅是”这家公司创始人的星座运势显示水逆即将结束”。你看,基本面分析正在被星盘分析解构,K线图与塔罗牌在某个维度上达成了诡异共识。
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虽然科讯定位科技主题基金,但近三年超额收益反而来自几次对传统能源的逆向布局。这就像个宣称纯素食的米其林餐厅,靠偷偷加注的和牛储备度过食材危机。基金经理在路演时永远强调”坚守科技主线”,但净值曲线却诚实地记录着每次”战术性漂移”——这种言行不一反倒显得格外人性化,毕竟彻底的程序化交易才不会羞于承认调仓。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个哲学问题:当ChatGPT能写出比券商首席更煽情的研报,当量化模型比人类更早捕捉到资金流向,我们究竟是在投资科讯,还是在投资某个被算法美化过的叙事幻象?有个做NFT的朋友甚至把科讯历年季报做成了区块链藏品,称其为”中国科技金融的意识流史诗”——这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黑色幽默。
或许某天,基金代码会真的变成某种文化货币。就像现在年轻人用”持有110029″来隐晦表达”我看好中国硬科技但保留做空权利”的复杂立场。金融产品正在经历饭圈化解构,而科讯这样的老牌产品,意外成为了新旧投资哲学碰撞的试验场。

(写完这篇突然想看看星座运势——万一今天适合加仓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