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偶遇了一位前公募基金经理——现在转行做私募的他,正皱着眉头刷晨星评级。当我提到正在观察国投瑞银融华债券基金时,他突然笑了:”现在买债基的,早就不是当年那批求稳的大爷大妈了。”
这句话像根刺,扎破了我对债券基金的传统认知。说实话,我以前一直把债基看作理财界的”养老院”:安全、稳定、但也乏味。直到跟踪融华这只产品半年后,我发现债基投资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
最让我惊讶的是其资产配置的”叛逆感”。2023年三季度季报显示,他们居然敢拿着15%的股票仓位穿越熊市——这哪是传统债基该有的操作?我认识的一位广州投资者甚至抱怨:”说好的纯债基金呢?这波动都快赶上混基了!”但奇妙的是,正是这部分权益资产,在今年一季度的反弹中贡献了超额收益。
这种”债券打底、权益增强”的策略,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代投资者的精神分裂:既害怕踏空,又恐惧风险。融华的基金经理似乎摸准了这种心态,用80%的债券构筑心理安全垫,再用20%的权益仓位安抚人们对收益的焦虑。这种精妙的心理博弈,比很多教科书上的资产配置理论更懂人性。
不得不提的是其信用债择券的”嗅觉”。去年四季度他们大幅增持交通运输债,当时很多同行还在沉迷城投信仰。结果今年开年就遇上”化债大年”,这类债券走出独立行情。这种预判能力让我想起围棋高手的大局观——不是在局部纠缠一城一池,而是提前三手布阵。
但真正让我陷入思考的,是债基投资者画像的变迁。通过某第三方平台的数据爬取,发现融华的持有人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从2020年的17%跃升至2023年的41%。这些习惯炒币、玩期权的年轻人,现在居然开始认真研究久期和信用利差。或许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他们终于理解了”防守也是进攻”的真谛。

当然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规模快速扩张至百亿后,能否保持曾经的超额收益?信用下沉策略会否遭遇黑天鹅?这些问题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采访的某FOF基金经理就直言:”现在买债基更要看基金经理对规模的克制力。”
站在2024年的十字路口,债基早已不是简单的避险工具。像融华这样的产品,本质上是在用固定收益的壳,包装一套完整的宏观对冲策略。它提醒我们:在这个资产波动加剧的时代,所谓的”保守投资”,可能恰恰需要最激进的投资智慧。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决定把银行理财到期资金的30%转入二级债基——不是出于盲目跟风,而是终于承认自己需要一种更诚实的资产配置:既接受自己渴望收益的贪婪,也正视内心畏惧风险的脆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