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早上,我裹着羽绒服站在证券营业部门口,看着大爷大妈们搓着手哈着白气排队等开门。人群里飘着韭菜盒子的味道——不知道是早餐摊传来的,还是某种命运的隐喻。
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我那个炒了二十年股的表叔抿着二锅头说:”今年红包行情够厚,节后准能窜一窜。”结果除夕守岁时,他盯着春晚小品突然嘀咕:”你说这刘谦的魔术,和证监会的政策哪个更难猜?”
果然,开市第一天就演了出好戏。消费股捧着节礼盒往上冲,白酒板块醉醺醺地红了大半天,旅游股却像极了假期结束的打工人——高开低走,瘫得比被掏空的红包还快。最绝的是某影视公司,靠着春节档票房利好涨停,收盘后却被曝出偷票房丑闻。这魔幻现实,连贾玲的减肥逆袭剧本都甘拜下风。
我特别留意到个有趣现象:节前疯狂唱多的券商分析师们,节后研报里突然多了”震荡整固””结构性机会”这类词儿。就像过年时催婚的亲戚,看你真带对象回家后反而开始挑三拣四。有个私募哥们酒后吐真言:”咱们这行当,K线图画得比春节庙会的糖人还花哨,但吹破的泡泡总沾着韭菜馅儿味。”
其实观察春节行情特别像拆红包——表面看厚度都差不多,有人拆出百元大钞,有人摸到超市代金券,还有人掏出”再来一包”的谢谢惠顾。今年真正赚到钱的,怕是那些节前囤了烟花爆竹股的狠人,毕竟禁放令松动的传言,比赵本山复出小品还能撩动情绪。
现在回头看,节后这波行情最像老家庙会的套圈游戏:券商摆摊,机构撒币,散户抡着筹码往虚无缥缈的”景气赛道”上扔。套中消费电子的人正在傻笑,押注房地产的还在弯腰捡圈,最惨的是追高AI概念的——竹圈明明套中了特斯拉机器人,落地上才发现是个穿着太空服的猴戏艺人。
昨夜和做量化的朋友吃火锅,他盯着翻滚的红油突然蹦出一句:”知道为什么节后波动率总超标吗?因为基金经理们休假时喝的都是酱香型,开市后操盘改喝浓香型——执行策略时总带着后劲。”这话糙理不糙,你看某明星基金节前重仓光伏,节后突然大举调仓数字经济,调仓报告写得像极了寒假最后一天补作业的中学生。
说到底,春节后的股市从来不是经济晴雨表,而是人性哈哈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踩着爆竹屑捡到金子,最后却发现兜里最多的,是去年没炸响的哑炮。现在我又站回证券营业部门口,听见扫地大爷嘟囔:”红绿线画得再花,不如我扫干净这满地糖纸瓜子皮实在。”
(突然响起的手机推送打断思绪——某上市公司宣布收购白酒厂转型”科技酿酱香”。得,明年春节行情预告片已经提前剧透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