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在陆家嘴的星巴克,我撞见了前同事老王。这个曾经把”价值投资”挂在嘴边的中年男人,此刻正对着手机K线图咬牙切齿——他重仓的某只”亚商金股”又跌穿了止损线。这场景让我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分析师在投资会上信誓旦旦的模样:”我们的选股模型经过大数据验证…”呵,大数据要是真能预测股市,华尔街早该被码农统治了。
荐股机构的”魔术棒效应”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机构冠上”智能投顾”、”量化模型”这类高科技头衔,他们的股票推荐就会产生奇妙的心理暗示。去年我跟踪过亚商连续三个月推荐的12只”五星级”标的,其中有7只在推荐当周出现明显放量拉升——然后在季报披露前诡异回落。这让我想起魔术师的障眼法:当观众盯着右手挥舞的棒子时,左手正在暗处准备下一个道具。

那些不为人知的”幸存者偏差”
有个做私募的朋友酒后吐真言:”你知道为什么荐股机构总能晒出几个暴涨案例吗?”他们同时向不同客户推送不同组合,最终只宣传押对的那个。就像我去年同时收到亚商三条短信推荐,结果涨得最猛的半导体股突然出现在他们官网案例库里,另外两只腰斩的股票却像从未存在过。这种把戏,可比街头猜瓜子高明多了。
当”专业建议”遇上人性弱点
最讽刺的是,我们明明知道”股市有风险”的警告,却总对机构推荐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去年我采访过20个跟投亚商组合的散户,超过八成承认”看到专业机构背书就放松了警惕”。这就像明知天气预报不准,但听到”气象局发布暴雨预警”还是会带伞——金融市场的伞,可是用真金白银买的。
或许我们该换个问法
与其追问”推荐的股票怎么样”,不如思考:在零和博弈的二级市场,凭什么有人愿意把真正能赚钱的标的广而告之?我认识某个游资大佬的操盘手,他们建仓完毕后的标准流程就是”找三家机构出推荐报告”。还记得2019年那支暴涨300%的”5G概念龙头”吗?当亚商把它移出推荐列表的第二天,大股东减持公告就准时来了。
(放下咖啡杯看了眼时间)该去接孩子放学了。最后说个冷知识:证监会公布的2023年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处罚名单里,亚商投顾因为”未充分提示风险”被点名两次。不过这些细节,永远不会有荐股短信主动告诉你。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