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K线图,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手机突然震动,是老同学阿强发来的微信:”听说和讯投资最近收益不错,靠谱吗?”我盯着这条消息愣了半天,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让我记忆深刻的雨夜…
(一)牌照背后的文字游戏

很多人判断平台是否正规,第一反应就是查牌照。和讯确实持有证监会颁发的基金销售牌照,这没问题。但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他们的牌照业务范围其实比宣传的要窄得多。这就好比拿了小轿车的驾照,却非要开重卡上路,你说这算不算”正规”?
我有个在券商风控部门工作的朋友私下说过:”现在很多平台的合规操作,就像在悬崖边上跳华尔兹——动作很标准,但稍有不慎就…”说到这里他做了个坠落的手势。去年某知名平台暴雷时,人家牌照可比和讯还齐全呢。
(二)那些藏在收益率背后的猫腻
和讯首页挂着”年化8%-12%”的理财产品,这个数字很有意思。记得2019年我在陆家嘴某私募年会上,听一位精算师说过:”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任何承诺超过6%的无风险收益,要么是骗子,要么是准备当骗子。”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们的收益展示方式。用醒目的红色数字标注历史最高收益,却把”收益不达预期概率37.6%”这行小字藏在需要点三次才能打开的二级页面。这种设计心理学上的小花招,可比街头象棋残局高明多了。
(三)来自客服热线的行为艺术
上个月我特意测试过他们的客服。当我以小白身份咨询时,客服的响应速度堪比战斗机——平均23秒必回复。但当我抛出几个专业问题时,对话就变成了当代艺术:
“请问这个产品的底层资产是什么?”
“先生我们是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的优质资产呢”
“具体是哪家金融机构?”
“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持牌机构哦”
…这对话让我想起小区门口卖”祖传秘方”的老中医。
(四)一个老韭菜的生存法则
经过这些年踩过的坑,我总结出三条血泪经验:
1. 当某个平台开始大规模投放”宝妈理财”广告时,就该警惕了
2. 查看监管通报时,重点不是看”表扬名单”,而是看”处罚公告”里有没有它
3. 永远记住: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定价,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这是物理学定律级别的真理
回到阿强的问题,我最后回了他这么一段:”你说相亲时怎么判断对方靠不靠谱?看身份证?查征信?都不如看看TA怎么对待餐厅服务员实在。”金融投资也是这个理儿。
(凌晨四点,我又点了根烟,把和讯APP从手机里卸载了。窗外,早起的环卫工人已经开始打扫街道。在这个永不眠的金融江湖里,有时候最聪明的投资,就是什么也不投。)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