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张喝酒,这老哥突然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听说钱坤证券返佣高,还送Level-2行情,你用过没?”我一口啤酒差点喷出来——这场景太熟悉了,三年前另一个朋友也这么问过某家“高返佣”平台,后来那公司跑路时连客服电话都成了空号。
1. 查资质不如查人性

证监会官网查牌照?这年头连诈骗APP都能伪造监管编号。真正让我起疑的是他们的宣传话术:“年化20%稳赚策略”、“内幕消息通道”——但凡在股市交过几年学费的人,听到这种承诺就该本能地摸钱包了。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钱坤的客户经理朋友圈永远在晒两种内容:豪车名表配文“感谢公司平台”,以及客户盈利截图(但永远没有时间戳)。这让我想起2015年某家爆雷的配资公司,他们的销售连宝马4S店展车都敢拍照冒充自家奖品。
2. “正规”的灰色地带
当然,钱坤确实有基金销售牌照(查得到),但这就像说“有厨师证的人一定不会用地沟油”——牌照只是底线,不是保证书。
去年我特意试用了他们的APP,发现个诡异现象:默认勾选的“智能调仓”功能,实际是把客户账户操作权限开放给所谓的“AI策略团队”。这操作合法吗? technically yes(毕竟用户点了同意)。但当你发现调仓频率高到佣金吃掉大半收益时,就该明白“正规”和“厚道”是两码事了。
3. 更危险的信号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他们的“带单老师”模式。某个自称“前私募基金经理”的王老师,在直播里反复强调“现在满仓干券商股”。结果呢?当天板块确实涨了——因为那天中午突然传出全面注册制消息,这种国家级政策是散户能提前“分析”出来的?
后来我托朋友查了这位“王老师”的基金业协会备案,发现他唯一管理过的产品是2016年某家P2P平台的资金池,业绩栏赫然写着“已清算”。
4. 我的土办法
现在遇到这类问题,我有个暴力验证法:假装小白问客服“能不能用境外银行卡入金”、“做空A股有没有额度”。正规机构绝对会秒回“不可以”,而那些含糊其辞甚至暗示“有特殊渠道”的…你懂的。
(上周试了下,钱坤客服的原话是:“先生您具体想操作哪只股票呢?我们可以安排专属经理对接。”)
最后说句得罪人的话:在金融圈,“正规”就像相亲时的“老实人”标签——真正靠谱的从来不会把这词挂嘴边。那些天天把“证监会批准”当广告语的公司,反倒像极了相亲市场上强调“我绝对不出轨”的奇葩。
至于老张?昨天告诉我他最后还是没开户,因为钱坤的客户经理坚持要他“把身份证正反面和银行卡拍照发微信”——你看,骗子们总是用最朴实的方式暴露自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