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Blue Bottle喝咖啡时,隔壁桌两个西装革履的家伙突然压低声音:”亚商那套量化模型,去年在新能源板块栽的跟头…”我假装刷手机的手突然停住——这年头,连投资顾问公司的八卦都比明星绯闻带劲。
一、光环之下的暗斑
他们官网上挂着的”连续五年金牛奖”确实晃眼,但真正让我起疑的是去年那场”私募暴雷潮”中的表现。我有个在券商做托管的朋友老李说过:”亚商的尽调报告,数据漂亮得像精修过的婚纱照。”这话说得刻薄,却让我想起2018年那家突然跑路的P2P平台——出事前一周,亚商给出的评级还是”强烈推荐”。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分析师团队流动率高的惊人。猎头圈有个段子:在亚商干满两年的分析师,简历上能多写”抗压能力极强”六个字。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研报的观点总像在玩跷跷板——上个月还看空半导体,这个月就突然”长期价值凸显”。
二、那些没说出口的潜规则
参加过他们线下策略会的都懂,真正的戏码从来不在PPT上。茶歇时那个总被围住的”王总”,嘴上说着”仅供参考”,手里的烟却总在特定时刻画出奇怪的轨迹。我亲眼见过某上市公司IR总监,在听完他们路演后突然说要”单独请教”——三个月后,这家公司就成了他们”本月金股”。
但公平地说,这套玩法不是亚商独创。有次在虹桥基金小镇的饭局上,某私募大佬醉醺醺地拍桌子:”现在谁家研报不是带着任务写的?区别不过是亚商的遮羞布织得比较薄。”这话虽然难听,却道出了行业的集体困局。
三、当AI开始抢饭碗
最讽刺的是,他们去年高调引进的”智能投顾系统”,现在成了同行最爱调侃的对象。我认识的技术宅阿Ken做过测试:把亚商APP的推荐和猴子扔飞镖选股对比,半年收益率居然相差不到3%。更绝的是,他们那个号称”深度学习”的选股模型,在贸易战突发时给出的建议居然是”持续观望”—这水平,连楼下卖煎饼的大妈都不如。
不过最近有风声说,他们挖来了某大厂的AI团队。我更好奇的是:当算法开始学习人类的虚伪,到底会变得更聪明,还是更愚蠢?这个问题,或许比评价亚商本身更有意思。
四、给普通投资者的生存指南
如果你非要问我值不值得买他们的服务,我会讲个真事:去年帮亲戚整理理财清单时,发现他持有的某只”亚商五星推荐”基金,管理费高达2.5%,三年收益却跑输通胀。后来我教他用交易所官网的免费筛选工具,组合收益率反而提高了15%。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或许我们最该警惕的不是骗子,而是那些穿着定制西装、用PPT当武器的”合法收割机”。下次再看到亚商们的光鲜广告时,不妨先问自己:在这场游戏中,你到底是观众,还是猎物?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我的微信突然多了个自称”亚商公关部”的好友申请。你看,金融圈的嗅觉,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灵敏得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288/
